外企抢滩,我国食用油产业面临专利挑战

www.jctrans.com 2012-3-23 10:00:00 中国知识产权报

导读: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荆门(我国主要油菜产区)市委书记王玲指出,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过大,食用植物油原料、加工与供应逐渐被跨国粮商所控制。她说,在国内现已开工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了66%,“已经超出国家战略安全警戒线”。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荆门(我国主要油菜产区)市委书记王玲指出,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过大,食用植物油原料、加工与供应逐渐被跨国粮商所控制。她说,在国内现已开工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了66%,“已经超出国家战略安全警戒线”。

  与此同时,另外一则新闻显示,由于地沟油对民生造成的恶劣影响,近期全国多个城市强制散装油退市,正规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因此将大幅增加。

  尽管迎来发展机遇,但国内食用油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上都面临严峻挑战。据了解,目前我国约2/3的大中型油脂企业和4/5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外资所控制。记者从审查该领域专利申请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下称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得知,在中国食用油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国内大型食用油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较少。业内专家表示,入世以来,国外相关企业加速用专利在国内食用油领域“跑马圈地”。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食用油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专利意识较低,在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方面还须加大投入力度。

  十大品牌,专利数量相差较大

  食用油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因此诞生了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粮油品牌。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在中国拥有“金龙鱼”品牌的嘉里特种油脂有限公司(下称嘉里粮油)有21件专利申请。这个专利申请量看似“貌不惊人”,但它超过了排名其后的“福临门”、“鲁花”、“盛洲”3个品牌持有企业专利申请量之和。

  嘉里粮油隶属于丰益国际集团,该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粮食、食用油及农产品供应商和贸易商。该公司在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涉及调和油、功能性食用油、油脂加工这3个方面,涵盖了目前食用油发展的主要技术领域。由此可见,除市场占有率之外,嘉里粮油在技术方面也成为了“巨鳄”。

  此外,“福临门”持有企业中粮集团有9件专利申请,拥有“鲁花”牌的山东鲁花集团拥有6件专利申请;“盛洲”、“海狮”、“多力”等品牌持有企业———厦门中盛粮油集团、上海良友集团、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等分别有3至4件专利申请;而拥有“鹰唛”、“红蜻蜓”、“汇福”、“民康”品牌的国内企业(中山市鹰唛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市油脂公司、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目前还没有提交专利申请。

  事实上,国外企业早在中国专利制度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在食用油领域的专利布局。1987年,日本不二制油株式会社在中国提交了首件国外企业关于食用油加工领域的专利申请。而此时,多数国内食用油企业还对专利制度和技术创新并无概念,与之相比,中粮集团首次提交专利申请的日期是2009年7月。

  创新成果,亟待走出实验室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食用油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内申请人的有2141件,来自国外申请人的有654件。国内申请人的申请量是国外申请量的3倍有余,这些申请为什么没有体现在产品中?

  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食品工程处副处长邱红用数据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在国内申请人的2141件专利申请中,个人申请占42.9%,企业占32.6%,高校占20.7%,科研机构占3.8%;而在国外申请人的654件专利申请中,企业占90%,个人占6%,高校与科研机构加起来只有4%。

  “首先,个人申请无论是从研究能力还是从资金设备,都无法与企业相比;其次,从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和创造的经济效益来看,企业专利技术含金量较高、转化后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大。”邱红告诉记者。

  这“含金量”还可以用一组数据体现:截至2011年上半年,国外专利申请中有99.7%为发明专利申请,而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是82.4%。

本文关键词:外企,食用油,产业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