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车企在华投资热“马太效应”需警惕

www.jctrans.com 2012-2-29 10:11:00 中国工业报

导读:2011年5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曾报道了一条有关“警惕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新闻。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产业产能不存在过剩,但投资过热需引起各方面注意。

  2011年5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曾报道了一条有关“警惕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新闻。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产业产能不存在过剩,但投资过热需引起各方面注意。

  事实确实如此。在2012年最新一期的《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里,记者发现,根据中汽协会的权威统计,2011年前11月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42.82元,同比增长37.59%。这样一个增速不仅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的产销规模增速,更是远超同期汽车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高,分别达到了42.25%和34.99%,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长额分别为1093.30亿元和400.47亿元。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在去年增速减缓,但这并未妨碍中国成为各大跨国车企的主要利润来源及未来的深耕市场。毕竟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与汽车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且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回望2011年,“市场冷,投资热”绝不仅仅停留在统计数据上,在各种媒体版面、电视新闻,与汽车行业有关的“新工厂投建”、“技术研发中心落成”、“审批项目获批”、“合作签约”、“落户”等字眼从未远离过我们的视线。

  整车方面,2011年,一汽大众成都工厂投产、佛山工厂落成,丰田全球最大规模研发中心落户江苏常熟。看得出,这两家已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大品牌迫不及待拉开架势大展拳脚,不断地追加投资、建设新厂;雷诺、三菱、斯巴鲁等一直游走在市场夹缝中,也试图通过合资之径谋求在华“上位”;新近成立的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更是来势汹汹,显现新一轮商用车企业合资潮已跃出水面。

  再看汽车零部件领域。2011年,携雄厚资金及强大技术实力的外资零部件巨头不甘落后,纷纷在华跑马圈地:世界著名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德国博世底盘系统第二工厂落户成都,德国大陆集团汽车电子工厂落户长春,加拿大麦格纳动力总成系统工厂落户天津,美国博格华纳新工厂落户北京……经过几年的运作,这些外资著名厂商不仅在中国驻扎,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布点于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

  在波涛汹涌的投资浪潮中,自有资金不足、产品价低利薄的自主品牌车企的投资规模,相比财雄势大的外资与合资车企不免相形见绌。眼见群雄逐鹿,自主品牌意欲执牛耳显然力有未逮。

  尽管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增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条目,挡住了部分缺少新能源汽车技术外国车企攻城掠地的步伐;但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扩大就业需求等短期利益,仍旧不惜降低门槛吸引外资车企投资,却没有做好长远发展的规划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殊不知,投资者中不乏虎视眈眈于中国地产经济的企业,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此做法,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引狼入室目前或许未可定论,但势必导致中国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继续发酵———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自主品牌未来的生存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本文关键词:外商,车企,投资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