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下,如何防范房地产借机涨价?
--解读年中房地产市场
最近北京“地王”再现,深圳等地零星重现“排队购房”现象,上海、杭州、海南等多地楼市成交量有所放大--借助楼市新“变数”,房价即将“反转”之声渐起。
如今房价会不会“触底反转”?新的形势下楼市走势如何?市场博弈双方谁能胜算?有关楼市的预期牵动人心。
楼市风云突变,房价果真“起底”?
进入6月份,上海、广西与广东等地相继出现高溢价地块成交现象。7月10日,北京万柳地区新“地王”在一片喧哗声中诞生。这些“变化”与此前土地成交冷清的状况形成对比。
一些地方土地成交回暖的背后,是房价和交易量有所放大。得益于刺激刚性需求的楼市“微调”,加之开发商“以价跑量”,最近一些城市商品住宅交易呈现增长态势。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部分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创下新高。20个重点城市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长17%,其中6月成交量与2010年调控以来最高点持平,与2009年高点仅相差15%。
楼市“回暖”引发多方博弈。市场上有人热炒房价即将“反转”,网上惊现“新一轮房价快速上涨正拉开帷幕”,部分消费者甚至“恐慌性入市”,未来楼市调控面临复杂形势。
在近日召开的海南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等回应说,尽管成交量有所回升,但楼市呈现的还是筑底态势。
专家认为,一方面,库存等大部分房地产指标依然低迷;另一方面,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基本面未改,这决定了房价短期“反转”可能性不大。
记者在海口、三亚楼市采访发现,开发商依然选择打折促销、以价换量,加速减少库存。“楼市回暖只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绝大部分是刚性需求的释放,短期内房价不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新世界中国地产(海口)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莫添瑜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31408万平方米,增长33.1%。
“巨大的库存和消化库存的较慢节奏,意味着今明两年房地产行业仍将比较低迷。”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说。
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表示,近期个别城市再现高价地,主要是结构性和区域性市场波动,并未改变市场整体偏冷的格局。
楼市借机“松绑”,谁是背后推手?
记者追踪发现,凭借宏观政策由“控物价”转向“稳增长”之机,一些地方政府流露出加快为楼市“松绑”的迹象,试图尽快扭转“土地财政”收入下滑现状。
近期,一些“限购”城市的高档房和豪宅销售有所活跃,“多数应属于‘限购’对象。有些地方监管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如是说。
一些被曝光的案例显示,部分城市对涉及违规骗取购房资格的开发商、中介和个人,实际上采取默许态度。
对于这种“复杂局面”,国土资源部有关机构近日发布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称,“在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地方政府出台微调政策情况下,市场预期出现一些变化,房地产市场再次进入敏感阶段。”
试图改变房价预期的另一个推手是开发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开发商借一些地方政府“暗助”,开始打起楼盘涨价的主意,积极释放“房价已见底、调控将放松”的信号,诱导购房者出手。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开发商借市场阶段性“回暖”之机,甚至自导自演“楼市热销、供需两旺”的假象,为炒作涨价铺路。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部分房企年初下调全年指标导致年中销售业绩“达标”;还有的房企“粉饰”中报,报喜不报忧,炒作“回暖”现象,都是为了形成“买涨不买跌”的市场预期。
房价再度反弹,市民能否承受?
“如果房价再来一轮大涨,后果会很严重。”海口市民李晓岩说,“不能中断房地产调控。那样房价必然会报复性反弹,购房自住的市民根本无法承受。”
针对消费者的疑虑,住建部等四部委最近频频释放楼市调控不动摇的信号,有关部门领导也一再强调继续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稳增长’政策下,楼市调控的变化只是更加重视刚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没有改变。”顾云昌等专家说。
有关专家表示,在保增长的基调下要捍卫调控成果,必须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例如房产税改革应该加快,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作也应该加快。
另一个问题是,城市保障房建设如何继续保持增量?以及分配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公开透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代表的保障房建设决不能放松,而且应明确将其与城镇化的两大主力人群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挂钩,防止分配不公。
“当前楼市调控的重点仍是开发商和购房者,对土地、银行等其他利益主体的调控力度不够。”聂梅生认为,房价涉及多元主体,今后应配套推进土地、金融、财税、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推动整体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