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中村”初见成效

www.jctrans.com 2012-7-13 9:55:00 新楚商

导读:2009年,武汉市全面启动对全市城中村的改造建设。武汉市政府在当年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文件》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综合改造任务。

  2009年以后城中村改土地现已经投入供应。2010年,万科正式涉足武汉城中村改造并很快尝到甜头,以万科“金色城市”项目为例,去年仅此一个项目开盘即售出3000套,一时间创造了武汉同类商品房的销售记录。该项目更是极大影响了南湖片区的房价。据了解,该楼盘为装修房,均价约在6500——6700左右,与同期推盘的商品房相比,价格优势极为显著。

  “城中村项目一般靠规模取胜。”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区研究副总监李国政认为,“所谓薄利多销,打个比方,以前开发商卖一套房子赚30万,现在可能赚15万。城中村土地的出让方式决定了开发商拿地成本不会很高,卖的房子也都不会贵,开发商要回笼资金,追求的是销售速度。”

  目前,万科在武汉已经接连拿下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万科地产战略部总监文汗青说,万科将会持续跟进武汉城中村改造项目,但跟进的速度、方式与节奏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战略调整。

  机遇风险并存

  对于武汉本地房企福星惠誉来说,通过参与城中村改造以获取土地储备,是其一直以来的发展模式。2010年7月2日,福星惠誉以9.77亿元的价格拿下江汉区贺家墩城中村改造地块,同年12月,福星再次斥资近60亿元,拿下4宗城中村地块。

  2010年12月,福星以29亿元拿下姑嫂树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虽然楼面地价较市价较为便宜,但根据估算拆迁及安置费用逾40多亿元,即姑嫂树城中村改造福星惠誉将出资70多亿元。这笔庞大的开支使公司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据了解,目前该项目拆迁因资金问题仍处于半停滞状态。

  城中村改造在带给开发商们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区副总监李国政说,城中村改造项目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和运作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过去小企业拍的地一般是‘净地’,不像城中村往往存在复杂背景、地下管网什么的,城中村改造的内容还包括设计、拆迁、还建等长期细致工作,不是有钱就搞得好的。而现在又是市场下行时期,整个武汉的房地产市场都比较低迷,房子卖得慢。没有经验的小企业搞城中村的话,一个项目就能把自己搞死。”曾参与过城中村开发项目竞地的一家地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开发商在城中村拿地方面应该量力而行。要看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看经验。还需要大笔资金周转。

  一名正在参与武汉城中村改造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中村改造涉及各方利益,看似利好诱人,实则情况复杂,没有资质和能力的开发商很难处理好随时可能面临的个中问题。“虽然不少城中村已经完成拆迁挂牌,但从长远来看,武汉城中村改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涉及许多遗留问题。因为利益分配的复杂性,大量城中村项目一会儿是诱人的大餐、一会儿又变烫手山芋。”他说。

  那么,在如此风险之下,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到底赚钱吗?能赚多少?

  “不能说没赚钱,但是赚得不多,城中村项目利润很薄。”万科战略部总监文汗青告诉记者,“现在武汉城中村拆迁的模式等于是企业承担了一部分政府改造的功能,除了拆迁成本,企业还要负担引入配套,修建道路等责任,这些都是需要开发商垫钱来做的。”文汗青认为,赚钱并不是大型房企涉足城中村改造的首要目的。“参与城市化进程、做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走出城中村

  武汉过去曾“中国最大县城”之称。从卫星图上“俯瞰”全城,密密麻麻的城中村落如星罗棋布占据三镇。据目前相关调查,武汉城中村的数量和规模现已居全国之最。而与此同时,由城中村引发的环境、治安、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无时不刻不在对本地政府进行着执政能力考查。

  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纷纷着手治理城中村问题,武汉作为城中村问题大户,首当其冲地走在了前面。

  武汉的城中村和其他城市并无二致:村道里挤满了无照经营的小吃摊,路两边高竖起排排电线杆,各种线缆盘根错节。楼房间距逼仄,相邻两楼的住户之间低声可以互闻,仰头便是“一线天”……这些也是武汉大大小小城中村给人的直接观感。

  城市化必将遣散城中村。作为村民,有的人守着老家不愿离去,有的人怀揣着一个叫做“拆迁致富”的梦,高高地标出心理期待,等待挖掘机开进村庄,成为“失地农民”。而层出不穷的关于城中村村民与开发商斗智斗勇的故事,也是城市化的一大特色。

  提起拆迁,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副主任叶齐伟对记者说出了当下存在的最大问题:“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村民的违建房都要求按照合法国有土地的市场标准来补偿,也不管你什么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坐地要价。我们不能强拆,造成现在的改造进度放缓。但虽然进展缓慢,毕竟还是没有停,事情在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早在2004年9月,武汉市就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任务。具体包括:“经济组织改制”,改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模式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户籍改登”,将城中村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村改居”,依法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福利改保障”,村改按月发放福利为一次性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改性”,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按照城市管理规范要求,建设文明社区,充分考虑村企业的发展及村民融入城市等问题,永久性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2009年,武汉市全面启动“城中村综合试点改造”。与许多地方“城中村”改造征地补偿拆迁的思路不同。虽然也是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但武汉市“城中村综合试点改造”将定位提升到了“偿还历史旧账”和“建立责任政府”的高度:“将村集体组织的改制、村民身份转换与村湾改造同时进行,改造要体现‘依法行政,有情操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政策框架内,改造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

  综合对比全国其他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和办法,武汉“城中村”改造最大特点在于土地出让实行彻底的市场化道路,全部土地以项目捆绑、挂牌底价方式出让。按“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规定,开发用地与还建用地捆绑成项目后,采取公开供地,并规定其挂牌底价为安置房建设成本和本宗地价之和的1.15倍。这多出的15%一方面用于保护村民利益:即让有开发资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争取自行改造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效保护村集体经济的利益和落实改造资金;另一方面是给前期进入但最终未能获地的开发商以适当补偿:即先期进入的开发商即便在土地挂牌后没能拍到该地块,也可以获得15%的补偿,同时村集体仍可获得还建安置房的建设资金以及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

  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方面,土地出让金、增值收益的60%划转给“城中村”所在的区财政专户储存,专用于“城中村”综合改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排水、绿化、供水、燃气、供电、电信、邮政等;40%由市政府统筹用于“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真正实现“专款专用”。按照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法,村民身份变为市民之后,将全部进入社保范畴。政策规定,允许村民上溯10年补缴养老金。按以村民平均年龄55岁,武汉市民平均寿命76岁计算,村民只需再交5年保费,政府就将承担他今后20年的生活保障。此外,武汉市还规定,“城中村”村民转居民后,在两年内还享受农村计划生育二胎政策。

  在这种改造模式下,武汉诞生了类似于铁桥村这样的“标本村”。汉阳区永丰街铁桥村改造后,该村首创“出租公寓”,将村民自住的“铁桥新家园”与“出租公寓”同步规划,两个项目分块开发。股民用超过自住的还建面积入股,参与集中建设“股民公寓”,公寓房产权仍归股民所有,集体管理,集体对外租赁,增加了股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铁桥村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叶齐伟说,“这种方式已经开始被推广,其他村也在纷纷效仿,可以作为武汉未来城中村改造的一个良好借鉴。”

  截至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168个村涉及村(居)民个23.16万户、64万人。其中农业户8.25万户,已有20余万人完成了户口改登。103个村完成了撤销村委会,并组建了77个新社区居委会;11.4万村民参加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为“走出城中村”而进行的变革初见成效,武汉现有的改造模式得到了证明。

上一页

本文关键词:城中村,武汉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