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没有“公式”,只看成果

www.jctrans.com 2012-2-29 10:11:00 搜狐

导读:据国务院医改办日前发布的消息,到2011年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

  据国务院医改办日前发布的消息,到2011年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 

  医疗体制改革是世界范围的难题。即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想达到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全部国民,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初奥巴马喊着“改变”的口号竞选总统,其主要的施政纲领之一就是争取使大多数美国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正是这一美好的愿景,打动了许多老百姓的心,帮助奥巴马顺利入主白宫。不过,直到去年初美国众议院投票同意废除奥巴马的全面医疗改革法案,美国民众这才如梦初醒,知道降低医疗保险的成本,扩大参保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与美国相比,在有着十几亿人口,经济仍然不发达,尤其是医疗资源欠缺的中国,推行医疗体制改革的难度之大,或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可以说,能够达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这样的水平,是相当了不起的。 

  当然,必须承认,目前医改所实现的还是一个“广覆盖,低标准”的保障。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依然存在差距。比如,去年笔者在河北某地了解到,当地农民每人每年缴纳25元的合作医疗保险,如果在村里看病,药费报销比例可达85%以上。如果出了村,去市县看病,或者上省、进京看病,医药费的报销比例是依次降低。也就是说,越是得大病,自己负担的医药费部分越多,“得不起病”的问题远未根本解决。尽管如此,农民们还是很知足。不管怎么说,如今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小灾,不用一拖再拖,不出村就解决了。 

  农民的满意恰恰表明,前期的医疗体制改革使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这四个“明显提高”和一个“明显下降”,是几年来医改的最大成绩。 

  关于医改最终应该实现的目标,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分析。社会学者可能认为,“医改成功”=感恩+知足;经济学家可能认为“医改成功”=效用/欲望;专门研究医疗保障的人士也许会认为,只有“个性+需要+每个人获取医疗资源的状况”,才足以反映医改的成效。如此等等,见仁见智。但从根本是讲,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没有什么“公式”、“定理”。其基本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做到“病有所医”。 

  “病有所医”与“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等民生目标一样,其内涵就是以民为本,就是要让全体国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就是要让十几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也许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值得一步一步去追求,去努力。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显然,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也是在为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提前做好准备。同时,“病有所医”能够解除的后顾之忧,将会为实现拉动内需这一说了多年的任务,创造一个充分的前提。

本文关键词:医改,成果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