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转型:涅槃重生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2-3-14 13:25:00 中国水运报

导读:“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港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十二五”水运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强调,以“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为着力点,加快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水运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特派记者 曹玲 周国东 沈尚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港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十二五”水运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强调,以“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为着力点,加快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水运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2011年,中国港口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蓬勃发展,港口总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大幅增长,沿海十大港口吞吐量近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接近1.6亿标准箱。

  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代表们结合各地实际,为企业转型升级献计献策。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港口界的人大代表,且听他们对港口转型的“声音”。

  1

  经济转型下的港口选择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工作最突出的任务。多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因发展方式的不尽合理而埋下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要求经济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可简要总结为: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转型。 

  从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一些主要港口码头就已开始从以装卸、仓储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全球的货物转运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配送中心转型,有的港口已完成了这一转变。而在我国,多数港口仍然把货物在港口的位移作为首要任务,还是以通过外延建港的方式,实现港口吞吐量的扩张。

  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代的到来,港口界也开始探索新形势下港口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方式。在全国“两会”上,来自港口界的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要向第四代港口转型。

  第四代港口是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首次提出的全新港口概念。第四代港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港口之间虽然空间分离,但却由共同的运营商经营或者由同一的港口管理机构来管理。总体说来,第四代港口处理的货物主要是集装箱;发展策略是港航联盟与港际联盟;生产特性是整合性物流;成败关键是决策、管理、推广等软因素。

  如今,上海、宁波—舟山、天津、广州、青岛等港口均各展所长,开始向第四代港口迈进,各位港口“掌舵人”也纷纷亮出了他们的战略智慧。

  2

  上海港:以现代综合物流商身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如果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994年的100万标箱,到2003年的1000万标箱,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加快,那么在近年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从1000万标箱增长到2011年的3174万标箱,则得益于内贸发展和国家政策,得益于上海港实现了从一名传统“装卸工”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并有力推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国港口生产出现很大的波动,但上海港吞吐量保持了适度增长,这表明整个港口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表明上海港作为枢纽港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总裁陈戌源说。 

  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在下一步港口竞争中“赛出特色”?陈戌源以“三化”描述了上海港打造新竞争优势的途径,即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实现系统化;围绕货物标准、运行效率、低成本等管理流程,实现港口管理的精益化;以信息服务为中心,打造数据港平台,实现信息化。

  “实现港口有效转型升级,从当前形势来看,就是要推进港口物流发展,加快物流项目的建设,成为国际贸易枢纽,将海运与其它运输方式更为有效地连接起来,把港口企业打造成综合物流企业。”陈戌源说,同时,上海港还将进一步加强和江苏、浙江、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目前,上海港已经成为国际性大港,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目标。下一步,上海港要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既要谨慎作为、又要大胆改革,实现五个新,即:港口业务有新成绩,经营效益有新增长,资本市场有新形象,重大改革要有新突破,和谐家园建设有新面貌,为把上海港打造为‘世界强港’迈出最坚实的步伐。”陈戌源指出。

  3

  天津港:业务从“业有专攻”到“百花齐放”

  建设世界一流大港,必然面临港口功能拓展、港口产业规划、港口经济转型等课题,关注港口发展现状、以前瞻性眼光统筹将来显得尤为重要。

  2005年,当沿海众多港口在装卸运输等传统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时,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便萌生了“开辟蓝海”的想法。时间流转至2007年,许多人还沉浸在航运经济飞速增长的喜悦中时,于汝民又敏感地嗅到了市场的变化。“中国外贸经济在当年已出现了拐点。不是说进入下降期,而是进入了发展的平缓期。”于汝民如是说,“中国靠外贸拉动经济的做法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抵触,出口型经济开始受到挑战。”

  基于此,2007年,天津港提出发展四大产业的理念,即港口装卸业、国际物流业、港口地产业及综合服务业。“港口装卸是主业,必须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同时,为了支持港口装卸业的发展,天津港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建立起覆盖天津港腹地的物流网络。”于汝民向记者介绍道:“发展港口地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房产开发,主要是靠填海造陆,创造港口本身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临港产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探索港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综合服务业则包含了传统餐饮休闲、物业管理服务,也包括高端的金融服务。”

  “有限度、多元化”是天津港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于汝民说:“天津港并不盲目、跳跃地发展产业,而是以港口装卸业为基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港口装卸业为主的‘四大产业’,实现第四代港口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功能,控制土地和岸线资源,同时不断拓展港口功能,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

  “总体来讲,我们的四大产业发展非常顺利。”于汝民告诉记者,“原来装卸业占总体收入近70%,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0%左右,去年全港营运收入215亿元,装卸只占了60亿元。”得益于及早进行战略转型,天津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顺利渡过难关,并在后危机时代,脱离了低迷的航运经济的束缚。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中国港口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