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程物流网 - 资讯中心 >> 新闻频道 >> 海运新闻 >> 正文

海运新闻

  • 港口60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港口大国

    www.jctrans.com 2009-10-2 7:14:00 航运交易公报

  •   新闻提示

      新中国建国60华诞之际,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了港口界老干部座谈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出席会议并讲话,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介绍了我国港口发展情况,来自沿海、内河的16位原港务局老局长、老同志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这些港口发展的建设者、推动者,也是我国港口发展的历史见证人,用他们的亲历和专业视角,畅谈了我国港口60年来的沧桑巨变。

      港口60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港口大国

      ——建国60周年港口界老干部座谈会侧记

      本刊驻京记者  郑  浩

      60年前的小渔村、小渔港和海滩、河滩,如今已成为一座座繁忙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港口……伴随这些巨大的变化,我国已成为港口吞吐能力世界第一的港口大国。

      巨变: 60年吞吐量增加近700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港口吞吐量仅有1000万吨,到2008年底,实现港口吞吐量70亿吨,60年增加近70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1.5%。现在我国每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达5亿吨,相当于新建一个上海港。”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在讲话中表示,“如此快速的港口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既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见证。”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在总结我国港口发展历程时说,60年来,我国港口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恢复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起步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到目前的建设港口强国阶段,经过60年的四大跨越,我国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港口数量少、设施差、主要依靠人抬肩扛进行装卸作业。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介绍,目前,全国413 个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万个,较之建国初期泊位数161个,增加近193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16个。我国建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个港口群,构建了油、煤、矿、箱、粮五大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和1万TEU集装箱船的能力。 

      近10多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约26%的速度增长,年吞吐量于2007年首次突破1亿TEU,国际班轮集装箱航线2000多条。2008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0.22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为1.28亿TEU。2008年,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名中,我国占有7席,全国亿吨大港达到16个。目前,我国已成为港口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

      管理: 计划管理到建立市场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港口生产作业实行计划管理,没有市场可言。建国后,我国对港口行业进行了多次体制改革,港口从高度计划、政企合一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政企分开、权属明晰、市场充分竞争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模式。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说,我国于2001年启动新一轮港口管理体制改革,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为培育和发展港口市场体系提供了体制上和法律上的保障。目前港口行业已实现政企分开,港口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实行市场化经营和运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目前,全国有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为369个,从事港口生产活动的企业共有1.6万家;引航机构也已从港口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事业法人。我国港口已基本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港口市场体系。

      就港口体制改革对港口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参加座谈会的原大连港务局长袁福秀动情地说,“这几年,大连港口建设投资共270多亿,其中,新一轮港口体制改革以后,就投了210亿,没有港口体制改革,就没有港口的跨越式发展,这点体会很深。”

      功能: 单一装卸向综合物流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港口的功能就是装装卸卸,服务内容单一,装卸工艺水平十分落后。改革开放后,我国港口快速发展,在总量扩张、规模扩大的同时,港口功能不断拓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有对外开放港口口岸135个,批准设立的保税港区16个,港口能为用户提供配送、包装、保税、供油供水等多种服务。临港工业纷纷依托港口实现了快速发展,许多有实力的企业也选择港口城市作为发展之地,形成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区等一批新的港口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港口已成为全球资源进行最经济配置的重要节点,在全球物流服务系统中,港口的作用不可缺少,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港口的功能更无可替代。同时,港口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基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高,港口城市也纷纷推进以港兴市战略。

      在港口行业干了41年的原广州港务局长黄国胜,对此感同身受。他以广州港为例,讲述了港口与经济互相依托发展,港口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的体会。他说,广州港已从最初的单一装卸功能,发展成为集临港工业、保税港功能等于一体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广州港以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为依托,先后建成了黄埔本田汽车制造基地、黄阁丰田汽车制造基地、南沙钢铁基地和龙穴岛造船基地等四大临港重工业基地,目前,在广州港港区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中心、一平台”,即“广州石油产品交易中心”、“广州煤炭交易中心”、“广州粮食交易中心”以及“广州金属材料交易平台”。港口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广州港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全国第一,达41.68%。

      原日照港务局局长刘丙寅在座谈时表示,日照港今年才28“岁”,这座当初还争议要不要建的港口,已在服务地方和腹地经济发展和港口功能拓展中,成长为我国港口界的后起之秀。他高兴地说,随着山东省精品钢材基地落户日照港,保税物流园区在今年国庆节前通关,山东省“一体两翼”港口发展规划和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日照港未来发展将很有潜力”。

      服务: 质量效率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肩扛人抬的作业方式在港口十分普遍,港口生产效率很低。改革开放以后,港口行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强化服务理念,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港口企业,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还涌现出了许振超、孔祥瑞等新时代的杰出工人代表,港口的新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的装卸效率屡创新高,部分主要港口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原秦皇岛港务局党委书记薛德成回忆说,早期码头工人很少活到60岁,主要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采用的都是抬包的原始装卸方式,“两人抬,一不小心就摔死了。”

      原青岛港务局党委副书记孙清安说,改革开放以前,青岛港老港区接卸一艘1万多吨的矿石船,完全靠人力方式装卸,“用铁锨锄,用网兜子提,差不多要干一个多月。”

      从早期劳动强度大的扛、抬、背、驮的原始装卸方式,到目前的现代化操作,我国港口生产服务质量和效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据孙清安介绍,青岛港这些年来的变化,不仅是实现了港口吞吐量及港口规模的大发展,港口职工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还有“鼠标革了铁锨的命”。现在的青岛港矿石码头,全部使用自动化操作,一个矿石码头只用百余人,一个泊位却能干原来上千人要干的活,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青岛港也进入“秒时代”,青岛港人个个都以“秒”来衡量工作效率。“振超效率”、“孙波效率”、“华智效率”……青岛港在不断超越自我。到今年初,青岛港每秒钟货物吞吐量9.6吨,1月份,“孙波效率”也以6421吨/小时的单船效率第九次刷新世界纪录。

      技术: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建国初期,我国港口工程技术十分落后。伴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建设技术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据宋德星介绍,我国通过对港口关键技术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在港口的选址、布置、地基处理、码头、防波堤结构及疏浚、装卸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成套技术和大型港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为我国港口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港口生产由人抬肩扛、半机械化、机械化向现代化的转变。新世纪以来,完成水运工程技术开发和科研项目千余项,其中数百项技术成果达到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我国港口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上海港务局局长屠德铭在座谈会发言中,对科技在我国港口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还建言交通运输部要坚持科技兴港,加快技术进步。

      作为中国港口界的老大,上海港科技创新一直走在港口前列。上海罗泾二期码头上配备自动化装船机和卸船机,成为世界上首个使用智能散货装卸系统的港口。其专利技术“散货自动化卸船系统”和“散货自动化装船系统”在今年5月的第10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一举摘得两枚金奖;在集装箱物流领域,从2001年起,包起帆团队就开始尝试集装箱电子标签的研究,并相继开通了国内首条内贸集装箱电子标签示范航线和国际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中美集装箱电子标签航线,目前这些创新成果已拥有2项国际专利,授权国家专利4项,成为新国际标准的基石,上海港也将代表中国主导该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建设: 规划先行  适度超前

      座谈会中,来自沿海、内河的16位原港务局老局长、老同志们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我国港口发展的辉煌历程进行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并积极为港口发展献计献策。

      针对当前各地掀起的港口建设热潮,原天津港务局党委书记王恩德表示,各地建港积极性非常高,你争我抢,互不示弱,港口的规划工作应进一步加强,以进行必要的规划约束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原连云港港务局局长孙立家也深表赞同,认为港口岸线资源利用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切忌浪费或深水浅用。

      原厦门港务局局长曾英国表示,港口下放以后,有些地方政府搞短期政绩,恨不得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岸线都变成港口。现在,港口岸线资源用完了,吞吐能力又严重过剩,码头企业都搞窝里斗,谁也做不大,做不强。行业的协调和规划,在港口下放地方政府以后,更应该加强。

      就此,原宁波港务局局长叶信虎直言不讳,“无论是下放后的行业管理还是以前的直接管理,交通运输部都要做‘娘’。”

      原烟台港务局局长朱毅表示,现在很多地方一提港口管理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是否亿吨大港,是否百万标箱大港,港口还是应该回到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

      营口港近年发展突飞猛进。据原营口港务局局长黄恩元介绍,营口港1999年吞吐量1000万吨,到2007年突破1亿吨,今年计划完成1.8亿吨,明年要破2亿吨。“这主要得益于港口建设走在了前头。”黄恩元说,目前港口从总量上看是够了,但分布还不均匀。

      原上海港务局局长屠德铭表示,当前要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数量向专业化方向转变,重点发展煤、油、矿、箱等深水专业化泊位。

      在听取了老干部、老同志们的建议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指出,60年来,我国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建国初期的运输通道,已发展成为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现代物流的重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徐祖远指出,交通运输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了港口规划和岸线的管理,加快码头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制定出台了全国港口布局规划,以沿海和长江作为港口发展的重点,坚持港口建设适度超前,有力地缓解了港口码头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徐祖远强调,港口发展经验表明,要坚持改革开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港口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规划先行,适度超前;要坚持依法管理,积极发展港口,服务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

  •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 关键词 海运运价 船期查询 优势航线 货代服务   【RSS】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