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程物流网 - 资讯中心 >> 学院 >> 论文集锦 >> 贸易研讨 >> 正文

贸易研讨

  • 直面粮食进口安全

    www.jctrans.com 2005-10-14 7:45:00

  •   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无疑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实现“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伟大成就时,曾经饱尝饥饿之苦的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然而在去年,中国悄然进入“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2004年是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关键一年,此前连续7年的粮食净出口局面宣告结束。至今,国内粮食一直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而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传统的粮食自给自足还持双手赞同的态度,不少人对我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还存有不解和疑虑。但无论“粮食进口”遭遇多少的非议,可以肯定的是,从“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成为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就能够清楚的告诉国人:进口粮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对于粮食进口所带来的种种风险,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相反的,我们应采取措施降低进口风险,并做好建设粮食安全体系的工作。

      一、粮食进口:积极意义不容抹煞

      在中国,牢记“民以食为天”的人们一向推崇粮食的自给自足。自力更生本是国人优良品质,但是以为粮食自给率越高越好,在当今世界已经是过时的观念。

      传统的自给自足主张中国保持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及相当的库存规模,不超过5%的粮食进口率。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资源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所带来的是社会和经济的双重代价。追求过高的粮食自给率,容易导致为扩大粮食生产和追求粮食高产而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追求粮食的过高自给率,在粮食单产提高有限的情况下,势必迫使一些地方把有限的耕地和淡水等资源从经济效益高、比较优势明显的作物和产业转移到经济效益低、比较劣势明显的粮食生产上。此举不仅会造成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升级艰难,财政负担不断加重,还会减少贸易收益,限制就业扩大,甚至阻碍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另外,粮食自给自足的观点不符合对外开放战略的要求。我国已跨入WTO的大门,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为了确保食物供给的稳定,拒绝进口、单靠国内生产,是自我封闭的行为。

      由于近年来粮食连续减产,我国已经进入粮食供求关系趋紧、价格上涨的波动周期。尽管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是我国历史上年度增产最高的一年,但产销缺口仍达500多亿斤,粮食供需将继续保持紧平衡、高价位态势。因此,国人应该认识到:我国较大批量地进口粮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进口有利于保障国内粮食的稳定供给。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粮食进口的必要性。进口一部分粮食,既能稳定国家粮食供给,又可以减少出口国特别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实现稳定国家食物供给的目标,单靠国内生产相当于“单保险”,“自己生产为主又适当进口”则是“双保险”,有利于减少供给的波动性。

      其次,进口粮食就是间接地进口土地和水资源。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基本国情将长期限制我国的粮食生产。进口粮食可以缓解国内土地和淡水等紧缺资源的利用强度,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第三,进口粮食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改善农业结构。增加粮食进口,对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加快实现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四,进口粮食可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扩大农业的出口创汇。以荷兰为例,作为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小国,荷兰的人均耕地面积、务农人口都只有美国的1/12,可是荷兰的净出口值却达到了美国的65%。荷兰的秘诀就在于“大进大出”:“大进”是为了更好的“大出”。荷兰常年谷物、饲料大量进口,使得畜牧业发展有了可靠的保障。我国也应当通过这种“大进大出”战略,积极调整自己的农业生产结构,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业的创汇能力。

      二、进口风险:不能等闲视之

      自从1997年中国再度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以来,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但是,2004年,情况发生了逆转。2004年,中国出口粮食479.5万吨,进口975.3万吨,粮食净进口量达到了496万吨。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在增长,但却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粮食供应将持续紧张,最终引致进口大于出口的现象。以小麦为例,近一年来出口明显放缓,而每月进口几乎激增至100万吨。

      从2005年开始,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达2216万吨。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9%。如果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带来一定的风险。

      首先,进口所遭遇的“价格波动”令人担忧。2003年11月份至今年4月份期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猛涨,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中国企业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但从2004年5月份开始,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暴跌,中国大豆加工业遭受重创,出现全行业亏损。中国企业大多数在2004年年初期货价格高位上大量采购大豆,成本在每吨4300元人民币左右。而到5月份,受美国大豆价格下跌影响,中国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持续下跌,仅为3200元/吨。据业内保守估计,仅去年上半年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就因此损失40亿元。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3,理应能左右市场价格。但此次的“进口危机”显示我国进口大豆缺失“定价权”。

      其次是农民的收入问题。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在短期里必然会使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特别是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的地区,农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缺少就业的机会,收入下降的可能性更大。有人认为,2004年以来在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高价位,对种粮农民有利的形势下,粮食进口将打压国内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不利于国内粮食增产。

      第三就是产业冲击问题。我国进口粮食不可避免,且呈增加势头,其中以小麦进口为主。增加小麦等粮食的进口,如果调控不力,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2006年中国将取消植物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第四是影响中央各项支农政策效应的发挥,尤其会抵消现有粮食生产扶持措施的积极作用。另外,从2005年起,我国进入 WTO 后过渡期,如果不及时调整和完善粮食进口管理体制,粮食进口经营主体将出现多元化趋势,不利于国家掌握粮食进口调控的主动权。

      三、如何避免粮食进口风险

      为了避免粮食进口的各种陷阱,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各种策略来减小风险,甚至予以化解。无论从需求规模,还是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通过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来保障我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粮食进口规模在国际国内都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并非进口国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那么,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在多大范围内才是安全的呢?

      有学者认为15%应该作为我国粮食进口率的警戒线。虽然世界许多国家粮食进口率都大大超过15%而并未感觉危机,但我国的人口规模同这些国家根本无法相比。如此规模的粮食进口不仅要求国家具有足够的外汇支付能力,而且还须在国际市场上买到如此多的粮食却不使国际市场发生大的供求波动。这在国际环境良好(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比较和谐,世界粮食供应充足,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或许能够做到,但毕竟风险极大。因此,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极其重要,即使是大灾之年,进口依存率也不应跨越这条红线。

      我国要从被动限制进口转变为主动调控进口,切实把握进口的规模与节奏,使进口成为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首先,在坚持立足国内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统筹利用国内外粮食资源,建立利用国际资源弥补我国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长期战略机制,全面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粮食大国的谈判能力,确立中国作为世界粮食定价中心的战略地位。其次,建立和完善对国营贸易范围的小麦、玉米、大米的关税配额进口专营制度;再次,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组建民间性质的粮油产品进口企业行业协会,对非国营贸易范围的粮食、植物油以及大豆等粮油产品进口,实行“业必归会”的制度,由进口行业协会统一对外,集体采购。最后,鼓励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大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掌握国际粮源。为了降低“价格风险”,我们还应该增加中长期贸易合同的比例。减少短期的投机行为,增加贸易的透明度,有利于改善国际商誉。中长期的进口合同有利于减少风险。经验表明,临时性的调剂,“随行就市”,并不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被动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反而受市场的摆布,在确实需要增加粮食进口时,将不得不付出高价。

      四、安全战略:进行到底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许多地方种粮的比较利益偏低。因此,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粮食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从我国21世纪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可以看出构筑粮食安全战略却是时刻不能松懈的。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把粮食安全置于整个国家战略框架中考虑,要在促进其他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来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谋求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效益。

      首先,积极持续增产粮食。逐步建立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和淡水资源,稳定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和单产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粮食价格运行机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粮食生产力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粮食生产。

      第二,稳定增加粮食进口,调剂国内市场,补充粮食总量供给。

      第三,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系数定为消费量的17%左右是合理的。为使储备粮食能发挥“蓄水池”的作用,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粮食储备的收购、管理和流通、周转制度。国家储备粮管理机构负责国家储备粮的收购和保管,根据国内粮食市场状况,通过执行国家政策,及时收购和抛售储备粮,对国内粮食市场进行反向调节,稳定国内粮食市场。

      第四,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前,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在积极调动和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积极性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粮食流通渠道,鼓励和批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粮食流通。

      第五,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按照WTO的环境保护与生命安全、健康的相关规定,制定粮食的“绿色产品”标准,加强粮食的检疫工作,以保护国内粮食安全。

      第六,发展粮食期货市场。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前提下,稳定粮食生产经营、促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促进粮食储备的推陈出新、提高粮食企业的竞争力等,都离不开粮食期货市场。应积极稳妥地推出现货基础好、辐射面广、对国民经济连带影响大的玉米、大米等粮食期货品种上市,引导涉粮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加强风险监控,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

      最后,建立和完善国家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和健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设立全国和地方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消除农产品进口激增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如抓紧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等等。(作者:李晶晶)

  •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 关键词 海运运价 船期查询 优势航线 货代服务   【RSS】 【打印】 【收藏】 【关闭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