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程物流网 - 资讯中心 >> 青岛 >> 港务局 >> 简介 >> 正文

简介

  • 常德传: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

    www.jctrans.com 2009-11-16 9:54:00 新华网

  •   姓名:常德传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学历:高级经济师 

      毕业院校: 供职机构:青岛港务局 

      职务:局长 

      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工作,历任一区机电科副科长、机关支部副书记,一区党委常委、区革委会副主任、机电科长,三区党委副书记、区主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局党委书记、局长,至今在青岛港工作已达40年。现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首批国际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被誉为中国港口管理界的“教父”。

      “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

      常德传出生在海边一个穷苦的家庭,从小吃着发霉的玉米面,穿着露了脚趾头的鞋。上中学时,一个人走进了常德传的心里,这个人就是保尔·柯察金,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一段话深深地刻到了他的心底:“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也不能碌碌无为地度过。常德传考上了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1968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进入了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装卸工人。

      眼前看到的令他震惊了。工人们穿着破棉袄,腰间扎着麻绳,每个人的衣服都露着棉花。少年的贫穷和眼前的贫穷深深地刺痛着他,改变青岛港,改变工人兄弟的穷命运!

      他拼命地干活,一百多斤重的大包,扛起来就跑;别人下班了,他还把货底清理干净,琢磨着高效的工作法。心中有活,手上有活的常德传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和肯定,他一步步踏实前进着。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他担任了局长。常德传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只知道干活的人,竟然当了共产党的大官!他觉得党的恩情太厚了。“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在全港大会上,他掷地有声地说道。

      贫穷,如同一顶巨大的帽子,扣压在青岛港的头上。国庆前夕,海港想给职工们每人发一袋白糖,但他这个掌门人,硬是拿不出钱来。全港有1.6万人,守着老码头过日子,挣的收入养不了“支出”。如果让青岛港的装卸工下岗,他们恐怕只能到早市摆小摊。作为青岛港的一把手,他绝不能眼看着工人们摆地摊,不能让一名工人下岗!

      但是,岗位在哪里?

      常德传把目光盯上了青岛港对岸的黄岛上。国家投资建设的二期油码头原来设计为出口油用,没有油罐,只能出口油,不能接卸油轮。但由于无油出口,码头晒起太阳,设备大把大把地生锈。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常德传心中产生:改建二期油码头,建设油罐,把它变成既能进口油,也能出口油的混合码头,把青岛港变成原油储备基地。全局人勒紧裤腰带,建成了5个油罐。1995年4月14日,第一艘大油轮停靠进青岛港油码头,一船油卸完,竟然把他们建的5个油罐全部装满了。油码头源源不断地流出“金子”,1996年底,青岛港当年实现利税1.68亿元,走出了捉襟见肘的苦日子,职工工资过了千元,发不出工资的苦日子终于被甩掉了。

      集装箱的发展代表着港口的综合实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青岛港的集装箱作业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用码头,两手空空。1988年,国家要圈定中国集装箱枢纽港,常德传听到消息后马上进京,向领导恳求:“能不能给青岛港也画上个圈。”领导无奈地摇头。

      让青岛港甘于支线小港口的地位么?

      不行!不能退缩!他回到港口,在全局大会上说:“市场经济谁能干谁干,谁干得好谁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枢纽港”。他和职工们大刀阔斧,把最好的杂货码头改造成为集装箱专用码头,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加快青岛港的集装箱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中远集团的集装箱国际中转受到影响,此时许多港口主动提出为中远的集装箱进行国际中转。而常德传带病进京,跑中远总部,承诺接受一切条件为中远中转国际集装箱。常德传带病抢抓机遇,感动各船公司,青岛港终于成为中国大陆港口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

      常德传把目光还盯上了铁矿石。上世纪九十年末,全国沿海港口还在讨论建不建大型矿石码头,常德传先下手为强,在改造一座10万吨级矿石专用码头后,又投资18亿元,用18个月时间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矿石码头。当大型铁矿石巨轮来到中国沿海时,又发现中国北方只有青岛港一家的大码头能够接卸,全球矿石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桂冠,落到了青岛港的头上。

      青岛港富裕了,昔日贫穷的港口,如今开始流金淌银,码头工人的腰包鼓起来。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堡垒的逐步坍塌,市场经济理念的逐步实行,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人们没完没了地争论着“姓社还是姓资”的道路问题。青岛港也同样不是一片净土。常德传自己早已定下心神,他在全局干部会议上宣布:“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青岛港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风气不能变”。

      在实践中,对国有企业的感情和认识,在常德传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他自己要当什么样的官越来越明白。常德传将国企和自己的使命浓缩为“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三大使命”。在青岛港集团的门口,竖起了岳母刺字的雕塑。

      (小标题)“共产党人就是要泰山压顶不弯腰”

      2001年,这座1892建成的百年老港圆了数代码头工人的百年梦想,全年吞吐量胜利突破1亿吨,从一家支线小港,终于迈进了国际亿吨大港的行列,青岛港终于戴上了枢纽港的桂冠。

      但是,常德传却喜不起来。更严峻的形势摆在青岛港的面前,老码头能力严重饱和,而且停靠不了大船舶,随着世界海运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青岛港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常德传把目光瞄上了青岛港对岸的黄岛。西移,将外贸集装箱转移到黄岛新港区,开辟新的码头。但是,令他热血沸腾的愿望,却招致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西移就意味着大半个青岛市的企业要跟着搬家,有些企业不理解西移。因为,在世界港口历史上,往往一移,就把港口移死了,风险太大。常德传据理力争,奔走呼吁:“只要让西移,企业转移货物的费用由我们承担”。但收效甚微。

      常德传没有办法了,他沉默了,成宿地睡不着觉。怎么办?是为港口开辟新码头,还是原地不动?一连几天,他在码头上转悠,看着港口上堆积如山的货物,看着船舶艰难地进港出港,看着忙忙碌碌的码头工人们,他的心静下来了。他不能让码头被憋死,他不能让工人们失去岗位!个人的得失算什么?他下定了决心:“西移!自己移!”

      2001年 7月18日,常德传把青岛港明港公司的牌子挂在了黄岛荒滩中一个废掉的加油站上,公司只有两个人。常德传热切地望着两员大将,鼓励道:“明港明港,明天的港口。要用明港,把青岛港搬到新码头。”

      一切为西移服务,一切为西移让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荒沙滩上,职工们上厕所要坐车出去到很远的地方,喝水是用消防车拉进来的,睡觉住在铁皮的集装箱里,但码头岸线在艰苦的生活中快速地生长着。从2002年3月18日至11月4日,西移历时7个多月,227天,青岛港原老港区的72条国际航线、每月310个班轮、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构建的庞大的航运网络实现西移。

      西移不仅让青岛港获得新生,而且成功地带动了青岛市西海岸经济的腾飞。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亿吨大港;昔日稀有人烟的小村,逐步变成了繁荣的现代化城区,房子每平方米的价格由六七百元上升到四五千元。

      常德传只要职工有活干、有饭吃,他就满足了。

      港口吞吐量在快速发展,但是青岛港却连续5年没有开工建设新码头,码头能力严重滞后,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常德传觉得自己的手脚被死死地捆住了,青岛港的手脚被死死地捆住了,喘不过气来。怎么办?停下青岛港发展的脚步?他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徘徊。保尔的话在他心底响起。他不能趴下,不能碌碌无为地混日子!共产党员就是要泰山压顶不弯腰,他不能倒下。一旦青岛港停滞了,就意味着20000多名职工有人没活干,没饭吃。

      2005年大年初四,常德传把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全部集中到一起办学习班,提出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挖潜照样发展”的口号。“今后港口的主题是‘1>2’,我们要用一个码头,干出超过2个码头的活,完成特殊含义的‘1>2’”。他在大家置疑的眼神中,坚定地说。

      一场“1>2”的活动在青岛港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干部职工们反复领悟着常德传发出的新号召,在以大件货物装卸为主的港口生产上,开始以“秒”来计算着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青岛港进入了“秒时代”。

      “1>2”的神话实现了。在没有新码头建设情况下,2002年至2005年间,青岛港先后用1亿吨的能力,干出了1.2亿吨、1.4亿吨、1.6亿吨、1.8亿吨亿吨的吞吐量,相当于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

      时间的脚步走进了2006年底,这一年青岛港港口吞吐量突破2.24亿吨,再次实现了“1>2”。

      但是,常德传心里,仍堵着一块石头,那是他窝在心里的心病。

      青岛前湾港水深湾阔,常年不冻不淤,利用南岸整条岸线,可建造世界上最长的顺岸码头。但实际上,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天然的黄金岸线被分割给四五家公司,支离破碎,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效应。

      随着这些码头花落别家,常德传悲哀地看到,这些资产长久闲置着。这些岸线资源是国家的优质资源啊!

      常德传动起了脑筋,定下了走合作之路,让支离破碎的码头,重新融合为一体的策略。

      与几家公司进行合作的谈判进入了旷日持久的历程。“建码头、管码头、装卸货物我们都可以负责,你们只管分红、拿钱,我们只要有活干”,常德传苦口婆心地游说着,有时候一谈判就是四五个小时,他能连续滔滔不绝说上两个小时,连一口水都不喝。

      在谈判的期间,几家公司的码头岸线依然在晒太阳。谈判的过程也是几家公司深入了解青岛港的过程,他们看到了一边是码头岸线晒太阳、一边是青岛港科学高效的管理、红火的生产和迫切的发展愿望。有两家公司终于松了口。青岛港重新整合了共3408米码头岸线,开始建设笔直的世界上最长的顺岸码头,

      2007年9月8 日,前湾四期工程隆重开工,青岛港终于结束了没有新集装箱码头可建的历史。开工仪式上,常德传激动万分,他说:“前湾四期工程开工,这是青岛港全体员工盼望已久、望眼欲穿的大喜事,它宣告了‘十五’以来,青岛港集团没有新的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的艰难岁月的结束。我们感到万分高兴、扬眉吐气。”

      

  •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 关键词 海运运价 船期查询 优势航线 货代服务   【RSS】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