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不能“软”
www.jctrans.com 2009-12-5 7:10:00 航运交易公报
上海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实现将软肋转化为硬功的成功转身,而成功转身的背后,则是政府的支持和各航运高端服务业界的共同努力。 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 上海之所以还称不上“国际航运中心”,是体系没有形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海联运。上海的海陆联运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江海联运方面却远远不够,而江海联运是所有运输形式中成本最低、污染最小的运输方式。上海的江海联运还没有真正形成体系。 香港驳船从珠江支流任何一个港口可直达香港,而上海的江船要先到上海及长江下游港口中转,才能到达洋山港区。这样运输成本大大提高了。 水水中转。上海的水水中转远远低于东北亚港口,尽管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这几年也有快速的发展,但是水水中转量与釜山港还差的很远,更不要说与香港、新加坡相比,新加坡就是凭借水水中转成就了世界著名港口地位。 立体运输网。上海的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没有形成。纽约、新加坡、香港是世界上国际航班最集中的地方,因为航班集中,空运货运价格比较低,这样才可以形成海陆空联运。 另外,世界银行不久前发布对中国120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报告,杭州、青岛、绍兴、苏州、厦门和烟台等6城市被列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金牌城市”中长三角占50%。尽管上海人均GDP居全国首位,吸引了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落户,但却名列第15位,落选金牌榜。这也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短板”。 如何成功转身 能称得上“国际航运中心”,必定要有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多种航运资源。除了发展集疏运体系作软肋中硬件部分外,还应特别注意发展以下几方面。 (1)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上海与长江港口如何实现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有分有合,内外有序,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上海与长江港口之间应实现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并使之更加便捷和安全有序,而且必须通过市场化和政府专题协商两种方式推进。在高端服务领域应开展合作和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共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枢纽、亚太地区多式联运中心、水水中转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2) 水水中转方面,发展内河运输网络,拓展江海联运; (3) 充分利用浦东三港优势(外高桥、洋山港集装箱码头和浦东机场),发展海陆空立体运输; (4) 发展高端航运业,如集装箱运输、邮轮运输等。 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中的产业升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航运高端服务业?”即:海上保险和保陪、再保险、保险中介与代理、保险公估;船舶融资、船舶租赁;相关法律服务、提倡大仲裁、小法院和律师、公证所;船舶买卖及航运交易;航运咨询、海事处理、清污、货物保管及处理;航运经纪;船舶管理、机务、船员管理及外派业务;船舶经营、船公司及单船经济核算等。 其次,能为航运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这不是简单的附加值高低和获利多少的问题。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完整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形成完整的航运产业链条,才能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信息、服务、物流这几大元素汇聚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一个国际航运的神经节点,而不仅仅是个只有吞吐量的关节节点。 把上海建设成“国际航运中心”,关键要打造上海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航运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各种高端航运服务的综合集成上的,是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船舶融资、航运信息、法律、咨询等方面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导致这种资源配置能力的欠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体系应是以高科技含量大、低耗能、低污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群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作、信息共享、现代物流、中介组织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监管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诚信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形成互动、互联、互制的开放性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框架。 其中尤其以支撑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产业体系的高效运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船舶产业的支撑系统,有相当一部分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仍按传统产业的模式运转,有些支撑系统服务半径小,运营效率较低,许多支撑系统的运用模式比较落后。因此,新型航运体系的支撑系统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从全国和区域角度来考量。新型航运体系的支撑系统需要政府在五个方面的加以构建发展平台。 构建新型的资金链平台 应依据新型航运体系的要求,提高融资系统的资金供给能力和供给业务。随着船舶出口业务扩大,提高融资系统对船舶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通过财政扶持方式建立贷款担保、在建船舶押压与再担保体系、出口信贷;推进船舶租赁、KG融资法等衍生工具,给予民营船舶企业平等上市和发行债券的机会;使民间资本能够更多地参与银行业的改组改造;改革国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管理体制等等。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全国和区域的船舶产业信息互联网,及时整合国内外和三大港区域的各种航运经济和航海技术信息,包括航运市场的长期、中期、短期动态,技术要求,船价变化趋向,远期运价指数等,及时发布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行业信息等等。 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新平台 构建航运产业创新平台,给予民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同等待遇。对船舶共性基础技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积极以船舶企业为主体搭建产、学、研联合体;鼓励优秀创新人才、创新成果,通过精神和物质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构建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平台 行业协会应编制“高技能造船人才需求规划”,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包括高校、地方培训渠道的人力资源系统,建立与现代航运先进航海技术相适应的现代海事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以满足船舶产业新世纪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应给予高校专业设置权,鼓励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形成一批航运界国际知名的领军人物。 政府要全力营造良好的航运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应当处理好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关系。政府是承担营造和维护产业良好发展环境的最佳角色,航运产业集群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但又不能单纯靠市场机制形成,而是需要通过有意识的规划引导其发展,并可形成发展战略。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域的综合性组织,要求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协调与制定经济政策来引导。■ 近40年的发展历程,地中海航运尽显低调本色。相比欧美其他航运巨头,地中海航运进入中国市场较晚,设立独资船务公司更是漫漫长途。而在2009年年底,地中海航运即将迎来独资船务公司的设立,重装待发,改变的不仅是招牌,更是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