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航运最近完成了一笔交易,卖出了它在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中铁联集)所拥有的8%股份。极其有限的媒体报道未做过多分析,只是估算这笔于去年春天宣布的股权交易约涉及两千九百万美元,并简述了以星去年遭遇亏损、今年与多数同行一起恢复盈利的历程。
去年春天,以星航运正陷入困境,卖出任何资产似乎都不会令人太过惊讶。但在经济回暖的今天,它选择了完成交易。公开资料很少,难以揣测背后的故事,只是令热切期盼中国海铁联运建设持续突破的人们,感到几许怅然。
对中国海铁联运进一步发展的期待已持续多年。这些年被反复提及的,海铁联运还有很大潜力,也面临不少瓶颈。例如据2008年统计,中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仅占全路货运总量的2.4%,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适于集装箱运输;铁道部提出,要使铁路集装箱运输量在2010年达到1000万TEU,而2009年的集装箱运量是7172万吨。例如理念认知存在差异,对货主物流需求研究不足;缺少统一的管理体制,具体政策和法规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信息技术亟待提升;物流人才欠缺等等。
尽管困难重重,当一个又一个集装箱中心站投入运营,当大连港宣布汽车码头铁路装卸线全线通车,当深圳港宣布又开通了一班前沿班列,当宁波港驶出了又一列“五定班列”,我们能够感觉到,海铁联运正一点点推进,由点带面,慢慢浮现。
中铁联集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服务可靠性,吸引新的客户群使用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但这远远不够。海铁联运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使用者,还需要在资源、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更为多元的投资者。
铁路行业具有垄断性,外商参股中铁联集,曾被看作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方式变革的突破性尝试。以星退出,并不意味着否定,只是验证了前进中的波动性。就铁路而言,也许很难说清,从国家投资、国家项目到企业运营之间到底有多少路要走。但是,既然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希望能够开出一条路来,能够形成相对开放的模式,形成可借鉴的经验,能够在这一次尝试的基础上,有更勇敢、更深入的下一次,能够让海铁联运真正成为市场的一部分。
作者:青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