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新征程中,我市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水平,规划提出加快建设覆盖全域、畅接全省、通达全国的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和便捷高效、全面覆盖的快速路网体系。
到2022年,我市将规划形成“3绕15射”高速公路网络,总里程超过1300公里;规划形成“3环15射5联”的市域快速路网,里程超过1400公里。
全国首创
实现高速公路和快速路间互联互通无缝衔接
交通通道是城市之间联结的重要纽带,也是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来往交换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交通通道的建设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速公路大家耳熟能详,也称为汽车专用路权道路,没有红绿灯设置,通行能力强,服务水平高,一般服务于城际之间的长距离运输,如成渝、成绵、成雅、成乐、成南、成巴高速公路等等。快速路具备让车流高效通行的功能,但服务于城市内部之间中短距离运输,如二环路、三环路、红星路南延线、剑南大道等等。“事实上,在公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并没有快速路的分类,是我们根据成都实际情况,在全国首创的道路体系。”市交委主任王翼刚表示,在这个体系中,我市实现了高速公路和快速路之间互联互通,无缝衔接。王翼刚表示,高快速路系统运输的效益巨大,总体来说,能将长短距离、快慢速度交通分离出来,提高地面交通效率,降低出行时耗,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扩大城市的辐射吸引能力,并且提升城市区位优势。
目前,我市已建成由绕城高速、第二绕城高速,成彭、成灌、成温邛、成乐(雅)、双流机场高速、成自泸、成渝、成安渝、成南、成巴、成绵高速组成的“2绕11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约950公里,路网密度约6.6公里/百平方公里。快速路方面,已形成25条快速通道,通车里程约1200公里,但按快速路标准形成的仅130公里,如二环路、三环路,剑南大道、红星路南延线、成温邛快速等。
目前,我市的公路网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与落实国家战略、支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出行的需要相比,还不相适应。市交委总工程师聂斌表示,“为解决以上问题,势必对现有的高快速路规划进行修编,以完善路网布局,提升路网能力。”
衔接顺畅
统筹高快路网与市政道路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
王翼刚表示,首先要完善市域高快速路网的布局,优化现有“环+放射”型的路网结构,助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决策部署落地实施。其次,要补强东进区域骨干路网的功能,支撑成都东边产业的聚集和壮大, 推动成渝城市群相向发展。第三,要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公水、公铁、公铁空”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设成都“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与此同时,我市还要强化与成都平原经济区“1+7”个邻近城市,强化成都与邻省“1+8”个主要城市,强化成都与沿海“1+3”个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快速联系;对内实现各区(市)县境内不少于2条高速路、2条快速路;全域97个特色镇、66个产业园15分钟车程连接满覆盖;龙泉山两翼联系1小时通勤到达的目标。
“我市具体将从四个方面来提升高快速路网水平,在高速公路方面。”王翼刚透露,到2022年,规划形成“3绕15射”高速公路网络,总里程超过1300公里,增长约50%;到2035年,规划形成“3绕17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约1500公里,增长约58%。快速路方面,到2022年,规划形成“3环15射5联”的市域快速路网,里程超过1400公里,路网密度约10.2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35年,规划形成“3环19射8联”的市域快速路网,里程约1700公里,路网密度约11.9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节点方面,高快速路网互通立交预计共建成180座,其中已经实现互通的立交有68座。“而正在建设互通的立交还有42座,本次规划又新增了70座,这些立交建成后,能实现高与高、高与快之间高效转换,路网整体功能也将大大增强。”王翼刚表示,而在高快速路与市政道路衔接方面,则将按“统一规划、功能匹配、基本同期建成”的原则,统筹高快路网与市政道路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从而解决当前市政道路与快速路能力不匹配,衔接不顺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