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收藏 “海外仓”的“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jctrans.com/ 2018-06-27 《航运交易公报》2018年第25期

导读: “海外仓”对于货主以及主营业务为国际物流的企业而言,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若不在当下抢占“制高点”,届时悔之晚矣……

  作者:孙世杰

  “海外仓”对于货主以及主营业务为国际物流的企业而言,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若不在当下抢占“制高点”,届时悔之晚矣……

  笔者对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谈论“海外仓”感到颇为惊讶,之前不都哭着喊着说没钱吗?如今为何都掏出钱袋跃跃欲试了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如今是一个“大整合”时代,所有企业都不能免俗——“大”意味着资源丰富、业务板块齐全,也为“减员增效”带来可能性(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

  三类“患者”

  对“海外仓”“感冒”的“患者”,笔者目前遇到的是如下三种。

  最先也最常遇到的是货主,特别是大中型货主。这类“感冒患者”通常想整合全程供应链,或把触手延伸到海外,进一步控制货物(包括货权把控及分拨路径精细化)。相当多的大型货主寻求自购“海外仓”,中型货主则在权衡自购与租赁间的收益问题。

  其次是大型货代企业。这类“感冒患者”对“海外仓”的兴趣通常来源于某个地域内渗透度的提高,或者是由某个长期项目推动。然而无论多大规模的货代企业(德迅、中外运等除外),基本都偏向轻资产架构,所以其“海外仓”项目重在融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透支信用,面向物贸行业的资金池其实已枯竭,真正能得到青睐的项目最终会有几个?大多数还是会胎死腹中。

  最后一类“感冒患者”是国内的一些希冀通过收购“海外仓”完成转型的传统仓储企业。与前面两种“感冒患者”大相径庭的是,该类“感冒患者”不仅没有像前两类那样忙着海外考察、国内融资,反而觉得国内的固有模式可以照搬到国外——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三条“医嘱”

  哪些“患者”“感冒”得治?

  首先,相当多的“热点‘海外仓’地区”(诸如美东、美西、欧洲、东南亚)寸土寸金,与国内的情况大不相同。某大型供应链集团在海外12个战略合作的“海外仓”,总面积仅2万平方米。“海外仓”重在“快速调拨”和“科学规划”,与传统仓储的老思路不同。

  其次,货代企业在谋求自己的“海外仓”前,不妨先试水、合作。以美东“海外仓”为例,此前已经历过一波涨势,且目前相关“海外仓”存量已可谓稀缺,再加之当地强大的工会势力以及各种“不合理规定”——不是全球性企业还是“广积粮、缓称王”吧。

  最后,大型货主无需过分担心“感冒病症”。由于相当多的大型货主在配送中心(DC)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看来以大型货主为核心、以DC为节点串联起来的全程供应链(或全程物流链)模式是最可靠的。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