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收藏 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http://www.jctrans.com/ 2017-12-14 济南日报

导读: 中国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恣意汪洋的大水,而大水之中必有大鱼。

  中国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恣意汪洋的大水,而大水之中必有大鱼。大水与其他大水之间的博弈,大水与大鱼之间的适应,以及大鱼与其他大鱼、小鱼之间的冲撞,构成了一幅难以理性静察的壮观景象。

  “水大鱼大”的中国经济

  经济政策也必须立足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准确了解判断之上。政府报告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最杰出的观察家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给当下中国经济以这样的素描——“水大鱼大”。

  当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民币规模总量比10年前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增加了1.5倍,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增长了13倍,网民数量增长了2.5倍,城市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摩天大楼数量占到全球总数的七成,中产阶层人口数量达到2.2亿,中国的消费者每年买走全球70%的奢侈品。

  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恣意汪洋的大水。大水之中必有大鱼。近10年来,中国公司的体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财富》世界500强(2017)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其中有4家进入了前十的行列。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增加了15倍和70倍,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在智能手机领域,有4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第一;在排名前十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四大银行都是中国的。

  大鱼的出现造成了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之间形成了新的竞合格局。大水与其他大水之间的博弈,大水与大鱼之间的适应,以及大鱼与其他大鱼、小鱼之间的冲撞,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这就是我们近年来看到的经济景象,它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充满希望又令人疑惑,也难以理性静察。

  波澜壮阔的创富景象

  一个国家的成长高度,取决于全体国民的现代性。与高楼、高铁和奢侈品相比,中国近10年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阶层丰富化和价值观的衍变上。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阶层固化的恐惧,塑造了当代最壮观的创富景象。中国每天有1万家新的创业公司诞生,它们中的90%会在18个月里失败。在淘宝平台上,活跃着600万名大大小小的卖家,不分昼夜地叫卖着自己的商品。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了8000多家创业孵化器。在每一个星巴克咖啡店里,每天都有人开着电脑,热烈地讨论一个又一个稚嫩却野心勃勃的计划书。这一近乎疯狂的创富运动,早在100多年前的美国出现过。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经用矛盾重重的心态写道:“我明确意识到,美国普遍存在的极端商业活力、近乎疯狂的求富欲望,正是美国社会改善和进步的组成部分。”

  《胡润百富榜2017》显示,在整个大中华地区,10亿美元富豪人数为749人,超过美国的552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渐严重,阶层鸿沟越来越宽。政府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政府报告的这个判断精准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质,其中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深刻内涵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总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矛盾交织中的经济改革

  审视40年的中国改革史可以发现,重大变革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其一是制度创新的红利效应。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90年代末的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运动,以及数十年间一直处于徘徊探索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展现出中国式制度创新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二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破壁效应。它绕过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壁垒,从而在一个貌似固化的产业里别开生面,甚至实现了对世界先进经济体的弯道超越。譬如电子商务对制造、流通和金融业的再造,譬如微博、微信对公共舆论和思想市场的促进。这两种因素中,前者是可逆的,后者则绝不可逆。

  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可以稀释很多的矛盾,其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创新化解过去,也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制度建构层面的,却始终无法绕将过去,我们不得不勇敢直面深入改革。

  在这个新的时代,一系列战略性新老矛盾重重叠叠横亘在渐进式的中国变革之路上。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博弈,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还有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调适。近年来,中国改变了坚持30余年的“韬光养晦”战略,表现出参与国际事务的极大热情。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经济能力输出上的雄心,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反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列国对中国资本的羡慕与恐惧。这一切都给未来的改革和经济政策的选择带来很大挑战。

  长跑中准备跨栏的乐观自信

  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一切秩序都是进步的枷锁,对现状的背叛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自信,连失败都有迷人的价值。那是一段从0到1的创世纪,你若参与即是荣幸。然而在当下我们看到一段迥然不同的现象:神话不再出现,遍地英雄皆凡人,商业回归到世俗的本意,体制突破的红利下降,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资本驱动和法治规范成为商业运营的主轴。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诸神黄昏、理性改革的“科学时代”降临。(摘自财经作家吴晓波新作《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序言,有删减)

  澎湃新闻发表何帆、叶芊林的文章说,世界经济史上不乏世界第二追赶世界第一的先例。美国就是在二战后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也试图追赶美国,但是上半场刚结束,日本经济就陷入萧条。今天中美经济实力的较量又是另一番景象:目前中国与美国在经济综合实力对比上仍有差距,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实力提升的潜力可观。中国还在变得更强大,美国也还没有走下坡路。中国能否在与美国经济实力较量的下半场取得速度优势,取决于中国能否把握时势,通过合理开展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从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已经做好长跑甚至跨栏的准备。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