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明确了交通强国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突破高铁瓶颈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当前,我国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加快推进西南地区高铁一体化建设,对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改善西南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和必要环节
交通运输具有生产属性、产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三大基本属性,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密切关联。从生产属性看,交通运输的目的是提供劳动力和物质资料空间位移服务,在运输过程中既有运输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又有劳动所转移的运输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价值。交通运输贯穿人类经济活动所有内容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离不开交通运输。从产业属性看,交通运输是第三产业中先行产业和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作为第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服务性特点,其所提供的劳动不是制造物质产品,而是通过提供服务去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交通运输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满足经济活动空间位移需要,价值由提供服务产品所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具有紧密的前后关联。产业属性决定了交通运输作为一个产业存在的时候,必然要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发生联系,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和配套支持上,通过提供多层次的运输服务支撑并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社会属性来看,交通运输是经济基础设施,它由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线路和车站、码头、机场等客货运输枢纽构成的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工具一同构成交通运输系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交通运输作为重要的经济基础设施表现出为全社会服务的社会公益特性。交通运输基本属性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交通体系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相伴而行。因此,交通运输是发展现代化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高铁的发展。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之后,国产时速200~250公里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第一次在既有提速线路上大量投入运营。从此,中国铁路开始进入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时代。中国全面迈入高速铁路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高速铁路成为新的干线铁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干线铁路运输功能;大规模批量生产制造、投入运营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级别的动车组;大面积兴建了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和改造普速铁路,实现客货分运;以高速铁路技术为基础平台的新型城际铁路进一步完善支线铁路网;高速铁路系统下的高速列车和新建车站提供民航标准般的优质服务。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高铁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变成现实,高铁改变的不仅是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更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201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为2.5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里程的66%;高铁惠及1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城市,年客运量达12亿人次。高铁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京津冀等区域高铁一体化,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轨道红利”不断释放,“轨道上的京津冀”间的“候鸟”上班族,过上了双城生活。高铁一体化给人们以启示:高铁使城市边界被打破,空间距离被淡化,时间距离成为主要标尺,1小时间交通圈概念强化,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效应增强,工作在大城市,生活在小城市成为可能。
相对我国东南部地区,我国西南地区高铁建设相对落后,高铁通车里程少,覆盖城乡不多。因此,加快西南地区高铁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构建西南地区安全快捷高效的高铁一体化网络时不我待。
构建以成渝为中心的“四向”高铁一体化国际枢纽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大省,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成都与重庆两市地理位置处于西南与西北交界处,应把成渝打造成为我国“四向”高铁一体化国际枢纽。以成渝为中心,重点推进包(银)海、兰(西)广、蓉昆等南北向高铁通道,积极推进沿江、沪昆、厦渝、广昆等东西向高铁通道,重点建设成都经自贡至宜宾和成都经南充至达州两条高速铁路,冲破阻滞川渝“四向拓展”的“动脉血栓”,一举奠定川渝为西南中心地带“全域开放”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积极参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川渝黔桂-越老柬泰马新和川渝黔滇-老泰(缅)马新的南向国际陆路大通道,深化推动渝蓉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包海高铁通道西安至重庆段、银川-西安段建设,使中国-中南半岛走廊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连接,沟通东南亚与欧亚大陆铁路连接成网,推动第三亚欧大陆桥形成。
建设多式联运衔接一体化的高铁网络。高铁与公路、水路、航空相互依存,相互提供客源和货源。因而必须构建多式联运、多点衔接一体的高铁网络,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标准、专业规制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客货运输体系,实现“四跨六一”,即跨方式、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境以及一次联运、一票到底、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一个费率、一次保险、一体运输。为此,应积极推进西南地区铁路与公路衔接、铁路与水路衔接、铁路与航空衔接、铁路与管道衔接、公路与水路衔接等多式联动无缝对接。当前,应加强川渝黔滇与广西北部湾港建立无水港联动发展,实现西南地区与东南亚铁海联运;借鉴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广西凌云县经验,积极推进“高铁大巴”无缝衔接高铁无轨站建设,使乘客在家门口享受到高铁购票、候车、快运“一站式”服务。
加强高铁一体化保障体系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西南地区省际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高铁一体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协调解决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化执行保障。加强规划技术对接,国家应加强对西南地区各省“十三五”交通规划的指导、协调,促进各省(市、自治区)铁路、公路、水路与航空的规划无缝对接。建立铁路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协商机制,将高铁枢纽选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实施差别化扶持,针对西南地区山川密布,山高水深,修建高铁桥涵多、成本高,以及承担中越、中老、中缅等跨境高铁建设的特点,国家应在投资政策上给予差别化支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西南地区合作共建东西南北向高铁通道和高铁经济带,实现高铁建设与节点城镇产城融合、城镇化同步推进,促进沿线繁荣发展。建立省际部门和交通行业数据互通互联机制,完善和统一运输信息化标准,破除省际和铁路、公路、航空等部门壁垒,实现部门和行业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建立高铁运营商与乘客共享的交通信息平台,为高铁一体化提供信息支撑。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