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危机正深刻影响全球海上运输和贸易前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下称贸发会议)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海上贸易量将大幅下降。同时,新一轮疫情反扑的背景下,海上贸易短期复苏前景也不容乐观。
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2020海运回顾》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海上贸易量将大幅下降4.1%,在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需求萎缩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海上贸易正受到供需两端的双重冲击。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就已惨淡的海上贸易雪上加霜。报告称,2019年全球范围内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和高度的政策不确定性削弱了全球经济产出和商品贸易的增长,使全球海上贸易增长几乎陷入停滞,达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海上贸易量同比增长0.5%,远低于2018年2.8%的增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至2.5%,低于2018年的3.1%,且比2001年至2008年的历史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贸发会议指出,亚洲地区在全球海上贸易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该地区货物装载量占全球的41%,货物卸载量占全球62%。此外,在今年载重吨位排名前20位的船舶拥有国中,也约有一半位于亚洲。
受疫情封锁措施和通行限制等因素影响,报告称,在造船、航海等方面很活跃的亚洲国家里,贸易交付有所减少,港口出入货物运输也出现拥堵等情况。但贸发会议表示,目前东亚地区的贸易状况相对好于西亚、南亚等地区,且该趋势自今年7月以来尤为明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经济的强劲复苏对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状况的好转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明显回暖,拉动了该地区的贸易增长。同时,与欧洲和美国等地区的疫情相比,日本与韩国等国疫情相对较轻,也为东亚地区的海运贸易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凤英指出,相比东亚,南亚、西亚各有“苦衷”。南亚地区中,印度疫情仍在持续蔓延;西亚是油气等大宗商品的供应地,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贸易的恢复。
报告还指出,中国是与全球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今年一季度,其班轮运输联通性指数较2006年基准年提高了56%。在班轮运输联通性排名前10的港口中,有5个位于中国。在陈凤英看来,中国与其他地区海上贸易的密切联系,为中国对其他地区的经济互相拉动作用提供了有利契机。疫情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双双实现高增长即是典型的例子。
未来,全球海上贸易前景如何?贸发会议表示,随着多国疫情反弹,全球海上供应链、航运网络、港口经贸活动等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疫情持续恶化,海上贸易量可能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危及增长前景。
考虑当前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贸发会议表示,预测复苏的时机和贸易规模的增长情况仍颇具挑战性。但贸发会议也指出,尽管疫情前期对海上贸易造成冲击,但疫情的暴发也加速了海上贸易相关行业和供应链的转型和应对,疫情不再持续恶化的乐观情况下,海上贸易可能在2021年开始恢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