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5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明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
“我国出台这项政策明确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接受本报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记者,生产性服务业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增长点。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意味着中国经济总体已经逼近后工业时期。“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将会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仅是拉动需求的因素,也是提升整体制造业和第二产业效率的基础。”刘元春表示。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内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外有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益处。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综合优势,进入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稳中提质”。
在我国经济增长略有放缓的大环境下,服务业受到波及。刘元春分析表示,近两年,我国服务业增速回落的幅度与第二产业回落的幅度差不多。从投资水平来看,对服务业的投资水平下滑幅度不小,目前不仅我国第二产业工业领域面临下行压力,而且依附于工业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样也面临下行压力。因此,为对冲生产性服务业下行压力,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
刘元春表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此前我国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应政策措施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对整个研发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网购逐步替代传统销售模式,亟待实现配送行业规模化、平台化,这需要国家及时制定相应的标准。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诸多举措,从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到完善财税、土地、价格等相关政策,正是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薄弱环节的“有的放矢”,无疑给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送来一份大的政策“红包”,将进一步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能。刘元春认为,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国家在融资、财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减负。
在金融领域,强调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财税领域,强调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所得税优惠,并且尽快将营改增试点扩大到服务业全领域。金融、财税两轮驱动,将助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发展。
为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信贷投放应考虑积极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倾斜,增强对中小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关方面要通过担保、贴息和优惠利率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为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环境,我们还要不断完善信用环境,确保投资者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增强投资信心和收益预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无阻。
有关专家建议,为更好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银行,构筑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逐步实现银行业、保险(放心保)业、证券业、信托业、金融信息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通过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实施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很多涉及生产性服务业,为让生产性服务业“轻装上阵”,税收政策有望继续发力。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营改增,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开,将有助于消除生产性服务业中存在的重复课税问题。为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财税专家还建议,应在营改增的税率设计上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