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7月我国进口成品油2485.1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6.6%;价值194.9亿美元,同比下降0.4%;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784.2美元,同比下跌6.6%。
一、今年1-7月我国成品油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进口量价波动较大。今年1月我国成品油进口391.2万吨,同比增长32.6%;2月进口338.5万吨,同比下降13.8%;3月进口312.8万吨,同比下降20.3%;4月进口389.4万吨,同比增长29.1%;5月进口400.1万吨,同比增长15.2%;6月进口328.3万吨,同比增长12%;7月进口324.8万吨,同比增长5.4%。从进口均价看,3月均价为每吨822.5美元,创今年以来新高(下图)。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一般贸易为主要进口方式。今年1至7月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境货物方式进口成品油1578.6万吨,同比增长8.2%,占同期我国成品油进口总量的63.5%;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成品油859.4万吨,同比增长3.7%,占比34.6%;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37.2万吨,同比增长10.2%,占比为1.5%。
(三)东盟、韩国和俄罗斯为主要进口国,市场集中度较分散。今年1至7月我国自东盟进口成品油650.8万吨,同比增长6.5%,占比为26.2%;自韩国进口540.1万吨,同比下降4.8%;自俄罗斯联邦进口477万吨,同比增长2.6%。
(四)进口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为辅。今年1至7月我国国有企业进口成品油1346.2万吨,同比增长14.3%,占同期我国成品油进口总量的54.2%;私营企业进口成品油586.9万吨,下降1%,占比23.6%;外商投资企业进口466.1万吨,同比增长4.9%,占比18.8%。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短期内国内成品油市场难改低迷行情。国内最近一次成品油调价发生在2012年11月16日,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下调310元和300元。目前国内成品油调价间隔的时间窗口已满足,截至2013年2月14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变化率已达到3.871%,逼近4%的调价红线。倘若三地原油变化率触及调价红线,油价上调窗口将随之开启。但新华社石油价格系统8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31日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变化率为0.04%。8月1日是本轮计价周期的第九个工作日。从目前的测算来看,本轮计价期的上调幅度还不到50元/吨的调价红线,预计这次油价调整会搁浅。我国于今年3月底出台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新机制,国内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当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做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此外,8月16日,发改委发布消息称,自实行新价格机制以来,成品油调价首次遭遇连续二次搁浅。受高温、强降雨等天气影响国内汽柴油需求受到一定影响,主营单位购销疲软,成品油业者多持观望静待后市,购进积极性有限,主营批发环节延续疲态,走量心态影响下,国内油价呈现下行趋势[1]。
(二)成品油已供过于求。我国成品油供大于求的情况于去年就开始凸显:2012年,中国的成品油生产大于需求约482万吨,并导致2012年中国的成品油市场由于供过于求首次出现汽油、柴油、煤油的全面净出口,而往年柴油鲜少对外出口。在中国石油库存监测数据中,2012年12月份,我国汽柴煤油库存为1700.9万吨,其中,汽油库存为750.6万吨,柴油库存为807.9万吨。而截止到2013年5月底,汽柴煤油库存增加到1815万吨,其中,汽油库存为759.2万吨,柴油库存为900万吨。在国内炼厂的聚集地山东,部分炼厂的库存也同样说明问题:截至2013年4月末,山东20家主要炼厂的汽油库存比例为48.63%,同比增加16.31%,柴油库存比例为46.76%,同比增加6.79%。七八月份是很多地区的雨季,将对物流、建筑以及油品运输等行业带来一定的影响,7月份之后汽柴油的库存还是居高的状态。另一方面,成品油销售公司的情况也不容乐观:6月份其下属二级销售公司油库库存高涨,压车现象严重,5家销售公司共压车(火车)汽油近70车约13万吨,柴油90余车月24万吨。目前工业建设、运输需求的减缓使柴油的需求不断下降。7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指数正好印证了这一点:6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为53.1%,比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二)海外倒油已成后遗症。定价机制的矛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资源的浪费,企业为了缓解高库存不得不海外倒油。我国汽柴油出口的主要国家集中在东盟等地,其中汽油主要出口国是东盟、哈萨克斯坦和澳门,分别占93%以上和2%左右;柴油则主要是东盟、中国香港和韩国,分别占59.2%、21.2%和4%。(下表)向这些国家出口能源,尽管做不了太多有价值的交换。同时与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不符,但却是目前提高出口是国营炼厂降库存最有效的办法。此外,虽然目前的定价机制并非完全市场化,真正市场化的机制应该由供需决定价格,然而由于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并非十分成熟,政府此刻“插手”定价也是必须。假设此时发改委不再根据国际油价调节成品油价格,让油价彻底由市场决定。那么以目前由“三桶油”占绝大部分成品油供应的市场份额的局面来看,今后的价格恐怕只能是垄断企业的“喊价”,并不能真正形成有供需价格的局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