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制造”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7-26 13:37:00 中国商报

导读: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价格低廉的,数量庞大的低成本商品,给外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价格低廉的,数量庞大的低成本商品,给外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与之抗衡,纷纷破产倒闭,导致国外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对抗中国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了我国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容易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频遭贸易经济调查的原因

  考察发达国家频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复苏乏力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纷纷推动“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振制造业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持续的贸易顺差造成了国际贸易格局的不平衡。那些遭受到中国产品冲击的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为了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抵制中国产品的竞争,纷纷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

  其次,我国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引发不公平待遇。虽然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由于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欧美国家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认为中国产品价格都是由政府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并因此采用“替代国”方法,即在计算中国进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以“替代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正常交易价格来代替,在进行贸易调查时常常以替代国为调查对象,进而得出中国产品存在倾销行为的结论。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频发。

  再有,我国产品结构不够优化,加剧了贸易冲突。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分布不够均衡,部分产品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过大是产生贸易摩擦的诱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世界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地区。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价格低廉的,数量庞大的低成本商品,给外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与之抗衡,纷纷破产倒闭,导致国外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对抗中国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了我国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容易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另外,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不规范,也导致了恶性竞争。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往往只重视数量,在国际竞争中主要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开拓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管理外贸体制的松懈,一些中小企业也参与到国际化经营中,造成了竞争的无序状态,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将竞争各方拖入了倾销的深渊。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反倾销危害的认识不足,怀疑外国法律的公正性而不愿起诉,造成了中国企业软弱可欺、对华反倾销易于成功的错觉,导致发达国家更加变本加厉地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诉讼。

  贸易战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发达国家频繁的贸易救济调查,对我国带来了诸多影响。最重要的,就是扰乱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布局。

  发达国家对华的贸易调查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会严重损害我国产品的出口声誉,引起连锁反应。以欧盟为例,只要一种商品在一个欧盟国家被征收反倾销税,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其效力范围遍及欧盟多个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反倾销举动具有示范效应,将引起新兴国家的持续关注,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继欧美接连对华光伏产业开展贸易调查和制裁后,印度紧跟步伐,也提出了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调查。同时,发达国家此举也延缓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欧美国家加速推动制造业重振、我国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球制造业竞争正在加剧。欧美国家持续对我国相关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将对我国部分新兴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不利于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方面对发达国家出口逐步增加,将对发达国家现有产业造成冲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竞争关系也逐渐形成。因此,发达国家对我国重点产业的贸易调查和制裁行为将进一步冲击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延缓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受阻于国外市场,在一时来不及转移市场或转移市场无望的情况下,势必返销国内市场,这会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及物价非正常波动,进而加剧国内产能过剩。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明显,不仅钢铁、汽车、船舶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突出,太阳能光伏产业也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发达国家频频发起对我国的贸易救济调查,将持续提高对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势必会导致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向国内市场转移,将使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

  最后,我国被诉商品的反倾销税率普遍偏高,高额反倾销税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严重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中国凭借低端产品的价格优势在对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保持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一旦出口商品退出国际市场,就会给国内市场带来压力,导致供求失衡,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生产规模的萎缩,失业人数增加。

  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发达国家频繁发起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对我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促进工业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首先,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民间创新活力。要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优化产业布局,防止产能的盲目扩张和市场的无序竞争。积极利用WTO贸易救济规则和工具保障国内厂商权益,针对相应的贸易规则采取合理措施应对。积极分析国外市场情况,并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达成商定来应对不必要的贸易救济。从多角度逐步提升工业生产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劳工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标准,为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开展双边贸易提前做出妥善准备。

  第二,着力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不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亚洲自贸区建设,扩大自贸区的区域覆盖面,在由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中取得进展。继续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加快两岸后续协商,发挥上合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职能,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广空间内参与新一轮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战略的不断完善。

  再有,要加强与新兴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合作。

  深化与亚洲、南美、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建立工业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广阔空间。加强对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的投资力度。加快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过剩产能向新兴国家转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部分中间产品及资本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细化出口产品市场,深入挖掘中国工业产品在新兴国家的市场潜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经济的全球化。

  最后,不断提升和优化产品结构。

  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贸易国,但低水平、高排放的“中国制造”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能否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决定中国外贸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仍然是出口产品主力,而中国高科(600730)技产品出口还有待提升。应继续加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和改善品种质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促进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吕萍  陈永广)

物流新闻手机客户端免费下载 安卓用户下载

本文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进出口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