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经济总量已为日本三倍 成功原因分析

www.jctrans.com 2014-6-23 11:44:00 和讯网

导读: 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于日前召开。本次会议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经济学解释”为主题,众多名专家、学者出席。

  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于日前召开。本次会议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经济学解释”为主题,众多名专家、学者出席。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发表了主题演讲,黄剑辉表示1980年的时候,中国占全球GDP比例是1.7%,美国是25.1%,日本是9.9%,经过80年代十年的发展,美国提升了,26.2,日本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由9.9上升到14.1。

  中国尽管80年代在改革发展,但是全球的占比,因为美日发展都很好,我们还下降了0.1,只占1.6%。经过90年代又十年的变化,日本是失去的十年,大家观察一下,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克林顿这十年,美国占全球比重26.2上升到30.6%,日本到14.6,中国到3.7。过去这几年,21世纪以后,美国小布什的十年由30.6降到22.4,日本由14.6降到8.2。所以,过去这十几年的确日本是失去的十年。中国3.7上升到11.4。这是从汇率的角度。

  从PPP的角度,2012年美国占18.9,中国占14.2%,跟美国的比重已经比较接近,日本5.2%。中国2012年,2013年占全球整个经济的总量大概是日本的三倍。

  以下为黄剑辉发言实录:

  我最近跟踪了一下,1977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排在全球倒数第二位,仅仅是印度人均的2/3,从1952—1978年我们GDP的增长只有4.7%,整个国家和人均的生活水平,大多数指标是排在全球的170位以外,处在贫困线以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35年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年均9—10的增长。到2013年,GDP总量达到56.88,人均GDP6800美元,按世行标准跨入中等偏上国家水平。2013年末,人均GDP达到印度的三倍以上。中国印度发展起点,国家规模,人口规模比较接近,做比较不好把中国和美国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既然如此,35年来土地还是这块土地,人大体上还是这些人,到底中国做对了什么?因为中国现在各方面说中国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比较多,我们需要思考中国到底做对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在这35年里比印度发展得好的多,回答好这一命题不仅对历史负责,对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思考亚非拉国家的发展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汇报四个方面:一,35年来用数据分析一下有哪些成就;二用西方经济学里一部分人的观点来分析从生产力的分析它的源泉是什么,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它的原理是什么,应不是简单的谈中国特色,而是要从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角度先分析一下;三,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理念,通过改革开放新增新的制度供给来作用于供给端和需求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这么一个核心理念出发解释一下;最后结合这两个方面,对过去中国35年到底做对了什么给出初步的解释。

  35年来的发展来看,到2012年末,2013年有些国家的指标还没完全出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总的比重11.4,美国是22.4,按购买力平价,最近世行发表了一个报告,到今年中国总量会超过美国。我们观察一下这个指标,从2012年看,购买力平价中国占了全球的14.2,美国占18.9。1980年以来规模的变化,可以明显的看到美国总量遥遥领先,但是它2008年有一个下降,中国总体上是一个增长的态势,2000年以后是一个陡增的态势。

  蛋糕份额的角度,这不是增速,按照整个占全球占比的角度来观察一下,1980年的时候,中国占全球GDP比例是1.7%,美国是25.1%,日本是9.9%,经过80年代十年的发展,美国提升了,26.2,日本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由9.9上升到14.1,中国尽管80年代在改革发展,但是全球的占比,因为美日发展都很好,我们还下降了0.1,只占1.6%。经过90年代又十年的变化,日本是失去的十年,大家观察一下,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克林顿这十年,美国占全球比重26.2上升到30.6%,日本到14.6,中国到3.7。过去这几年,21世纪以后,美国小布什的十年由30.6降到22.4,日本由14.6降到8.2。所以,过去这十几年的确日本是失去的十年。中国3.7上升到11.4。这是从汇率的角度。

  从PPP的角度,2012年美国占18.9,中国占14.2%,跟美国的比重已经比较接近,日本5.2%。中国2012年,2013年占全球整个经济的总量大概是日本的三倍。2013年的指标,日本人谈安倍经济学有什么成效,因为它实行汇率贬值,按汇率算日本去年的GDP基本上减少了一万亿美元。5.9降到4.9,中国是由8.2上升到了9.2万亿,净增了一万亿美元。日本一个是减了一万亿,中国是增了一万亿美元。

  这样一个演变,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经济增长的源泉看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个是斯密增长,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基于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商品的贸易,国家舆论国之间贸易的增长,斯密增长。第二种熊彼特增长,主要强调来自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的增长,他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的书里阐述了这种增长。第三种源自于制度创新的增长,奥尔森增长,美国经济学家2000年在《权力与繁荣》这本书里分析的,他其中里面提出了一个叫强化市场型政府的概念,指出了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的作用。这三种增长不同国家,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从国际竞争力的框架的角度,哈佛大学的麦克尔-波特教授和世界经济论坛的施瓦布先生每年都会发布全球经济力的报告,他们提出三阶段12根支柱的框架,分成要素驱动,人均GDP小于两千的时候是要素驱动,由四根支柱,制度安排、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在要素驱动型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什么80年代、90年代中国能很好的发展,其中制度的改革,基础设施的先行,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效率驱动阶段,就中国目前进入到这个阶段,人均GDP3000—9000的时候,其他四根支柱就发挥很大作用,包括金融市场成熟度。人均GDP大于17000的时候,欧美这些国家以创新驱动为主。所以,这个阶段企业的成熟度,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制度的重要性在欧美国家,它主流经济分析框架里也是摆在首要的。国防大学的刘亚洲政委最近在分析1894、1895中日家务海战的败因明确指出中国之败败在制度,制度构成全球竞争力里起了一个首要和关键的位置。

  新供给经济学这两三年在洪行长,贾所长的领导下,我们主要的成果在《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中国创新》这本书里都有所覆盖,2012年10月份,十八大之前提出构建发展以改革委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去年6月份三中全会之前写出了一个建议稿,去年3月份姚司长主笔写的中国经济的中西医疗法,西医比较强调应急方面,生了病之后立刻治,中医你病好以后如何强身健体,在这个框架里提出一个“八双五并重”,强调通过改革来推动制度创新,提高要素供给的总量。

  再具体观察一下,改革和开放,我们觉得改革开放是核心改革开放35年的核心要素,改革解决了什么问题,开放起到什么作用,在整个新供给提出这个新框架里,我们是把经济发展分成总量和质量。总量就是生产力,质量是由竞争力来衡量。改革一个是释放了存量要素的供给能力,供给潜力,提升了要素的组合效率,另外,激发了创新的热情和能力。开放起到什么作用?引入了国外的生产力的要素,同时在需求端通过开放构建了一个国际消费市场,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上市场是局限于国内的,这是通过改革和开放,产生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满足国际国内两个消费市场的需求。

  最后结合前面讲的基于西方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竞争力的框架,还有新供给的观点,从若干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过去35年到底中国做对了哪些事情,有哪些原因能够保证我们过去35年实现了很好的发展。从19个因素分析。

  1、历史底蕴。分析中国的问题,张培刚教授早就谈过分析经济问题必须历史的看,要结合历史来分析,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一个国家,我们曾经发达国,一个国家发没发达过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曾经富过,曾经发达国的,很多事情是以以史为鉴的。

  2、中国具有文化优势,中国强调创新改革的精神,合而不同的文明多元的共生理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还有和平主义的世界观。另外,儒家倡导的入世务实的理念,道家讲究出世,出世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以及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的情怀,中国注重勤俭,重视储蓄、教育。另外,强政府的传统,强政府不是坏事,我个人观点不能简单说强政府就不好,我们新供给强调政府市场双到位。所以,从秦汉以后形成的大一统的国家是有它有利的一面的,尽管有需要改革的地方。

  3、理论先行。我在开行,开行提出的开放经营理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机构也好,一个个人也好,必须有理论,有理念,有了理念以后,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13亿人的大国,有了理论以后才能统一思想,共同前进。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富。

  4、中国处于比较有利的地理位置,地理因素必须要纳入基本的框架,中国处于亚太适中的位置,比较少的陆海兼备的国家,英国、日本都是海洋型国家,蒙古、非洲、老挝这种内陆型国家,中国处于陆海兼备,北纬20—60度,全球的人口80%是分布在北纬20—60度上,气候也比较适宜。另外,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处于境内的珠江、长江、黄河,没有跨国的水的矛盾的问题。改革开放前也是这些因素,为什么发展不好?几方面原因。一个是明朝中期禁海政策的阻碍。另外,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面临来自海洋方向,美日蒋台的威胁,福建、广西很多地方没有工业布局,这是导致我们很长的海岸线没有发挥优势的一个关键。改革开放以后,彻底实行了沿海政策,使这个优势得到凸显。

  5、一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包括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

  6、改革制度,通过新的制度供给,突破思想的藩篱,全面推进多方面的改革,资源由政府配置过渡到市场决定,而且大提高了要素供给的效率和组合效率。

  7、开放市场,新的要素供给,通过开办特区,引入欧美的资金,世行的资金,实现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是很重要的要素。

  8、制定战略规划。中国是有明确的目标的,包括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三步走的目标,五年的规划,这些都有积极的意义。

  9、改革开放以后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包括1979年正式与美国建交,获得最惠国待遇,与日本建立良好的关系,中苏关系的缓和,这些都是很好的国际环境。

  10、营造有利的国内环境。小平同志说稳定压倒一切。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断的争论,不断的折腾是不可能得到发展。

  11、建立了强有力的各级政府。中国是由职业政治家来推动经济,构建良好的政府治理。

  12、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的人流、物流低成本流动的基本框架。农业社会基础设施显得不重要,但是要工业化、城市化,铁公基就变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13、人口红利,包括总量和良好的教育。

  14、农村的改革,城市化、工业化。

  15、形成了混合所有制格局,我是不同意简单谈国进民退,民退国进的,这必须历史的看,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解放后才有的,是从2700年前观众创办官盐官铁,之所以2000年前会有,国有企业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不能简单的从财务指标来看这些东西。所以,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的重大优势,不能简单的去批评,要客观的去看,关键是不能走极端,全部国有,全部私有都是有问题的,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

  16、中国具有超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中国的13亿人口,庞大的三十几个省,基本上相当于西欧的三十多个国家,通过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17、建立了现代的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8、提出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包括恢复高考,而且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打造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形成了数量可观的企业家队伍,要发展经济,没有企业家的形成,只是官员,靠行政人员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的。

  研究考察过去35年的道路,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亚非拉未来的发展之路,不能简单的只就经济谈经济,张培刚教授也谈过这个问题,不能光从数字,从经济来谈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各自的国情出发,将历史的,文化的,人口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核心要从制度供给入手,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制定相关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中国过去35年的成功发展的关键就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积极进取,我们做对了什么,我们应该说基于国情,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源泉,也是赶上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法宝,必然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习总书记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习总书记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很精辟的总结了过去35年为什么能发展。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