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经济赢得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空间

www.jctrans.com 2013-10-23 14:36:00 上海证券报

导读:当经济增长不成问题的时候,宏观政策的重心将更多转向调整。

  作者:周子勋 

  当经济增长不成问题的时候,宏观政策的重心将更多转向调整。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来看,以转型和调整为主的政策将更加中性或偏紧,其结果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一定的收缩之势。而往深远一点看,在尽力使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的“区间论”总体基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复依然很难避免,政府可能需要主动调整调控的区间,以维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类比于欧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预期,“区间论”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前瞻指引”。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连续用了三个“就是”解读当前经济形势:要继续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和加快改革,着重在提质增效和可持续上下功夫;就是要努力把“短项”变成“长项”,切实使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内生增长、创新驱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这至少向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央高层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还满意,不需要再继续出台其他的稳增长措施。同时也暗示市场要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信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稳增长就得稳信心,稳信心就要靠改革,改革必须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释放庞大的改革红利。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便贯彻“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助推经济改革。然而,当下中国的各项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尤其在利益调整方面,改革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从3月至今的种种姿态来看,新一届政府正在全力以赴兑现改革承诺。

  从某种意义上说,尽力使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是新一届政府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看最新公布的各季度数字,在经历了二季度的增速“低谷”之后,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回升,反弹至7.8%。而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PMI、CPI、PPI、社会用电量、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信贷等经济指标都延续了早前经济反弹态势,这说明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带动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显现。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大有理由对今年的经济增速保持乐观。而这种前景也在促使中央按既定方向来调整结构,甚至加大调整结构的力度。

  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中国经济的部分新数据,也并不都是乐观的信号。对于三季度经济增长,官方的总结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顺利,内生需求在发挥作用,而实际上三季度经济回暖与“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加强有关,而这轮“稳增长”又仍然是以“稳投资”为主的。有计算显示,今年前9个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55.8%,消费占45.9%,而净出口则形成了1.7%的拖累。随着短期“稳增长”政策效力的褪去,中国经济仍会被结构性的问题所困扰,这将会影响到明年或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运行。

  更不容忽略的是,部分经济数据出现了逐月递减之势。比如,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略低于8月的10.4%;9月发电量增长8.2%,低于8月的13.4%;出口同比下降0.3%,而8月则为上升7.2%。再比如,具有领先意义的“克强指数”在9月也掉头向下。在三季度工业用电量中,7月至9月分别为3609亿千瓦时、3509亿千瓦时、3003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逐月下降之势堪忧。此外,和内需相关的消费数据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前三季度,在各项经济指标全线拉升的情况下,消费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9月消费数据较8月回落幅度更是达0.4个百分点。外部市场的需求恢复也仍然疲弱。美联储最新发表的经济褐皮书透露的基调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消费支出及就业增长问题上不如以前估计的乐观。这无疑是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大因素。难怪,李克强 在用“稳中向好”来形容国民经济的表现时,同时提醒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尚待巩固。

  尽管如此,短期来看,中国政府不会改变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李克强总理已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7%,这为今年垫好了底,也为决策层建立了信心,如果全年经济保持在7.5%以上,就会在客观上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腾出了手。

  当经济增长不成问题的时候,宏观政策的重心将更多转向调整。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来看,以转型和调整为主的政策将是更加中性或偏紧,其结果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一定的收缩之势。这是当下不少学者的基本看法。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就认为,从目前来看,宏观调控政策正在转变为更加中性或中性略紧。据他判断,财政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继续发力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总需求同比增速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也持类似看法,中国经济的“短期增长为全面深化改革让路。”一般来讲,中国的改革对短期增长都是扩张性的。但即将来临的新一轮改革是在过去5年来应对危机的财政、金融刺激政策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之后推出的,也是过去10年高速增长之后各种各样的机制问题需要全面地调整呼唤出来的。因此,这一轮改革短期增长效果很可能是收缩性的。

  央行近期的操作也体现了货币政策谨慎意味或更加浓厚。据透露,决策层已基本同意,在保持现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调控采取“适度微调”的政策方向,重点在“盘活存量”。金融政策当局已决意坚持收紧流动性,其主要着眼点以及向中央提出的理由,在于全力防范三方面的风险:第一,经过3个月以来的微调,中国经济出现反弹,主要还是由投资增长拉动;第二,房地产泡沫风险;第三,难以预估的外部风险。

  当然,往深远一点看,在当前“区间论”的总体基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复依然很难避免,政府可能需要主动调整调控的区间,以维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类比于欧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预期,“区间论”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前瞻指引”。当下的市场预期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将于明年下调GDP增长目标,由7.5%下调至7%,以适应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考虑到在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只要能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就能完成“十二五”规划以及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而7%才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底线”。若真如此,中国政府可以为调结构、促改革赢得更大空间,而不至于被“稳增长”绑住手脚。(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员)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