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除霾”还需20年

www.jctrans.com 2013-6-7 15:57:00 中国工业报

导读:在本次科博会期间,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低碳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日前正式发布。

  在本次科博会期间,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低碳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日前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 

  在日前召开的“2013循环经济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雾霾将加速倒逼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工业等重点领域着手推进减排,加快建立和完善碳交易的市场机制与环境,通过政策与市场双重手段加快低碳发展。 

  重蹈先污后治覆辙 

  蓝皮书的最新数据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2011年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占到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4%。 

  蓝皮书的两位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忠秀和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发达国家的经历来分析中国环境问题并经验性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惨痛教训。遗憾的是,中国不但没能避免重蹈覆辙,甚至比他们走的更远,产生了更严重、更广泛、更长久的环境污染。 

  蓝皮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由此预计,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 

  工业减排肩负重任 

  基于对京津冀区域原生排放的PM2.5的来源的调查,中国科学院王跃思教授分析指出,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所占比例50%,工业排放的占比例37%,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占10%左右。由点及面分析,专家认为,我国治理大气污染应当以工业减排和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为重点。 

  专家建议,应将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工业电厂等)移到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的沿海地区或京津冀以北和以西的高海拔地区,同时快速推进脱硫、除尘和脱硝设备的安装使用,提高油品质量,大力促进清洁能源使用,从根本上降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 

   同时,还需要关注,随着发达国家国内环境标准的提高,为了降低污染成本,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行业。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污染行业的“污染天堂”。 

  蓝皮书认为,应理性对待外资引入,借鉴其他国家在吸收外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切勿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更不能主动降低环境标准出现“底线竞争”。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外资带来的技术效应,让优质外资成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催化剂”。 

  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 

  从政策层面看,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强调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而如何将政策细化并落实到位是业内人士大力呼吁的。 

  蓝皮书认为,有效地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和监督检查制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污染排放交易体系,加大绿色节能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推广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优化出口结构、有效规避“污染天堂”效应是应对环境倒逼机制,深化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从能源结构来讲,应立足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开发和应用清洁煤技术,提高化石能源的能效,尽可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对电力、建筑、运输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予以目标考核,从而降低经济发展的碳强度。 

  从经济结构来讲,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予以同等重视,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在制造业内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存量能源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国际生产网络,改善国际价值链分配格局,对部分加工贸易的生产进行对外转移,跟进商业服务。 

  如何分解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地区节能减排指标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白泉研究提出,可以在既定全国节能目标前提下,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类,确定相似地区承担相近节能目标。此外,利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也是未来中国低碳发展重要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指出,由于国际气候谈判政策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和供需影响,国际碳交易在2005~2009年间发展迅速,2010年后开始进入停滞、萎缩阶段。 

  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截至2013年2月,我国在联合国已注册项目3574个,占全部项目的5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目前已有包括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近20家交易所。 

  为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交易,蓝皮书建议,开展试点城市碳交易市场的评估研究,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证体系,合理设置初始配额分配,合理确定碳价,以及尽快建立碳金融市场。 

  武汉大学齐绍洲教授介绍湖北省碳交易试点的制度框架和设计方案以及暂行办法。专家认为,如果试点成功,将对我国建立全国性碳交易体系起到较强的启示作用。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