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去产能要防止落入计划经济窠臼

www.jctrans.com 2016-10-17 11:05:00 国际金融报

导读:自从去产能被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以来,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的去产能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黄小鹏

  自从去产能被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以来,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的去产能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相关部委、各地方政府忙着制定任务、督促落实,到目前为止,2016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了,一些行业的去产能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截至目前,去产能主要工作方式是制定任务、分解任务、督促落实。任务分解既包括各省各地指标划分,也包括时间进度的安排和动态调整,行政督促则是通过舆论引导、督查考核等方式确保任务落实。显然,这是一种行政手段为主甚至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去产能方式,虽然在某个阶段这种做法效果显著,但从长时间跨度看,易产生严重弊端。

  我们先设想一个纯市场环境下的去产能过程。在经济见顶之后,重工业产品出现供大于求,因为预期回报不佳,社会资本的第一反应是停止新增投资,这导致产能上升过程结束,接下来,资本会放弃更新性投资,折旧得不到更新导致行业产能逐步减少,再接下来,如果尚在生产的项目回报率低于维持成本,产能将会被关闭,甚至工厂被拆除,严重的时候出现企业破产。这个市场化去产能过程一直延续到供求达到新的平衡为止。在去产能过程中,由于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为了生存,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或推出更新换代的产品,所以,它同时也实现了优胜劣汰,提高了整体经济的竞争力。尽管由于私人企业可能会因信息不充分或受羊群效应影响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造成社会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但这种损失是一种必要的代价。

  以行政手段去产能,理由之一是任由市场完成这一过程会导致经济过大的波动和社会震荡,政府统筹,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可以比市场更完美、代价更小地引导行业达到供给平衡,但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得到证明。历史上我们曾因为严厉控制电力产能而导致下一个经济繁荣周期出现严重电力短缺。以这一轮煤炭和钢铁行业去产能进程为例,同样出现了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问题。今年初,我国确定煤炭全年去产能任务为2.5亿吨,但上半年仅完成全年任务的29%,为了如期完成任务,去产能猛然加力,到7月底完成47%,8月底完成60%,而到9月底则完成了80%以上的任务。这种人为控制的去产能进程结果就是煤炭价格大幅波动,今年5月底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仅为389元/吨,而到10月13日上涨到了570元/吨,煤价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半年内上涨近五成。煤炭价格的异动不仅加剧了下游钢铁行业的困境,而且甚至直接影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走向。

  事实证明,政府不仅不拥有对现在和未来的完备信息,无法料事如神,甚至其判断能力低于市场和企业。事实还证明,试图人为平衡供求、追求市场稳定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眼下房地产去库存效果便是一例。

  以行政手段去产能,除了容易在总体计划上出现疏漏或错误,还产生很多其它问题。例如,资源大量消耗于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博弈引发的观望客观上延缓了去产能的进度,导致资源无法从僵尸企业中退出。同时,行政督促也要消耗大量成本。

  当然,我们不是要批评职能部门,在市场化和行政手段两者之间,它并不能轻松地二选一。职能部门的计划经济思维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企业和金融市场,前文构想的市场化去产能机制,有赖于一个真正的市场化微观主体和完全受市场驱动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从这个意义上看,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当然也包括在去产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仍然任重道远。

物流新闻手机客户端免费下载 安卓用户下载

本文关键词:去产能,计划经济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