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季度,随着各航企年报陆续被披露,马士基航运全年盈利4.61亿美元的消息,成为业界最大亮点。2012年全球航运业低迷,马士基在经历艰难的开局后,业绩得到逐步改善,无论是净利润还是整体表现都好于2011年。
然而,国内航运企业的状况与马士基航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14家航运上市公司中已经有11家披露了2012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8家航运公司业绩不佳。尤其是有着“中国船长”之称的中国远洋元气大伤,中国远洋惨淡的经营是中国航运业的缩影。春天来了,但航运市场并非“春意盎然”。
运力过剩产生的多米诺效应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已连续4年下滑,而去年低迷状况持续时间最长。2012年初,BDI指数的走势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从2011年底的2000点,最低跌到600余点,此后虽有小幅度的上升,但依然在700余点上下萎靡震荡。业内人士曾表示,BDI指数至少要达到2500点,航运业才有望盈利。
航运市场的低迷,直接给航运企业经营带来压力,2012年国内航运企业大多都亏损。“总体来说,整个航运业进入冰川期,主要归责于运力过剩。”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欧债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国际贸易降至冰点,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运力过剩是行业低迷、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尽管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小幅增长,但新增运力的增长速度更快,运力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今年的增量再加上庞大的存量,运力严重失衡的矛盾还将延续。若船东不加快老旧船淘汰速度,严控运力规模,近一两年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的低迷将不可避免。”刘斌说。
多项业务齐发力成盈利关键
在一片亏损声中,2012年,马士基却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
业内人士表示,2012年的运价与货量齐增以及单箱成本的降低,对马士基航运全年业绩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多项业务齐发”是其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在去年全球海运集装箱市场运力过剩的背景下,马士基航运全年整体运力依旧增长4%至260万TEU(标箱)。不过,货量方面,马士基航运全年也提高了5%至850万FEU(40英尺集装箱),这一数字在2011年为810万FEU。
记者了解到,增加的运力与退还租赁船舶相抵消,维持了马士基去年的市场份额。“每标箱的燃油成本降低了11%,以及航运总部部分职位的削减都对马士基航运盈利的实现做出了贡献。此外,马士基其他业务为集团盈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士基集团去年全年盈利40亿美元,其中,马士基的石油业务就贡献了24亿美元。”刘斌告诉记者。
增强软实力是制胜法宝
之所以能被称为航运界的“领头羊”,马士基的软实力是不可忽视的。“马士基拥有忠实的客户群,它的业务网络几乎覆盖到了全球,可以随时随地对货物进行准确的跟踪,与此同时,马士基人性化的服务也是其软实力的体现。”刘斌表示,马士基的这些核心竞争力是目前中国航企无法比拟的。航运界资深媒体人齐银良也表示,“马士基做的是真正的全球业务”。
“中国某些航运企业只着眼于中国市场,也就是出口方或者进口方必有一方是中国。但是,像美国到欧洲的货物运输业务,中国航企就无法插手了。而马士基则参与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这样一来,在市场表现差的时候,其规模效应就会显现,‘东方不亮西方亮’,降低了经营风险。马士基自身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队,其规模其他公司无法比拟,再加上集团的石油等领域效益非常好,整个集团在业务构成方面非常合理。”齐银良如是说。
由此看来,马士基强大的软实力是其逆市上扬的制胜法宝,面对中国航企一片亏损的现状,在拯救航运业政策的具体细则出台之前,业内人士认为,航运市场是国际化的,中国航运企业开展业务应放眼于全球,而不能仅仅依靠中国市场,同时航运是市场化的行业,服务、信誉最重要。
马士基拟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面对当前亏损不断的航运市场,众多航企缩减运力之时,“领头羊”马士基又有了新的动向--拓展中国市场。马士基全球首席执行官安仕年日前表示,欧洲在债务危机中挣扎,美国增长步伐缓慢,他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依然蕴含推动全球经济的力量,马士基拟加大对中国的投入。
“无论经济形势好坏,一直以来,马士基都是采取灵活的市场策略。”刘斌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马士基会大量造船,引领航运业跟风;在经济形势低迷时,它就对部分航线进行停航,转而投身其他盈利业务。”此番马士基欲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正展现了其“见风使舵”的战略思路。
据齐银良透露,马士基的眼光向来比较长远,看好什么市场会提前铺垫。马士基看好的是中国的未来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最近中央、政府都有出台鼓励国内消费的文件和政策。整个国际航运中心都在东移,就算中国市场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东南亚市场依然会是马士基的重点拓展方向。”齐银良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物出口国,马士基想要抓住机会,与中国经济实现共同增长。对于一众中国航运企业来说,到来的既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最好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