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出口平稳弱势未改 进口数据略有改善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5-12-10 17:01:00 中国经济网

导读:  进入四季度以来,外部形势出现回暖迹象,美、欧经济相继发出积极信号,但短期内还难以传导到我国出口。同时,在美元走强、原油限产协议破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背景下,进口增速的改善难以持久。我国进口还将继续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403.82亿美元,同比-7.6%,环比5.4%。其中,出口1972.42亿美元,同比-6.8%,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2.5%;进口1431.39亿美元,同比-8.7%,跌幅比上个月收窄10.1个百分点,环比9.5%;受进口改善带动,贸易顺差541.03亿美元,比上月大降75.4亿美元。

  一、出口增速略有回升,平稳弱势未改

  同比来看,11月出口增长-6.8%,增速比上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市场预期均值-4.7%。环比来看,11月出口环比略增50亿美元左右,止住了10月环比大跌130亿美元的颓势,但从单月出口数据来看,并未比5、6、7、8、10各月的出口量有明显提高,进一步印证了9月的出口高值偶然性较强。从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看,11月为32,较上月回落0.8,且为连续两月下滑,创下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表明我国出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从出口地区来看,呈明显分化态势。一是对美、欧、日出口整体仍为负增长,且跌幅有所扩大。其中,对美国出口跌幅由上月的-0.92%升至-5.33%,且出口规模环比下降26亿美元;对欧盟出口跌幅由上月的-2.93%增至-8.98%,且出口规模环比下降15亿美元;对日出口跌幅从上月的-7.7%扩大至-10.5%。二是对东亚、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出口总体改善。9-11月,中国大陆对中国香港出口增速分别为-23.01%、-17.49%、-0.46%,对中国台湾出口增速分别为-13.7%、-6.62%、-2.07%,跌幅收窄趋势明显;11月对韩国出口增速虽从上月的10.56%降至1.31%,但仍维持正增长;对东盟十国出口跌幅从上月-10.88%收窄为-2.5%。三是对金砖国家出口同样分化明显。其中,对印度出口增速为-0.03%,基本保持稳定;对俄罗斯、巴西、南非出口则延续了大幅负增长,分别为-39.53%、-45.9%、-27.51%,如三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未来不排除还有加速下跌的可能。

  从出口商品类别和贸易方式看,贸易结构有一定改善。首先,11月除家具出口继续下降-6.43%外,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多有改善。服装出口增速从上月的-13.97%降至-10.03%,鞋类从-12.66%降至-9.27%,降幅均收窄;箱包出口由-0.91%转正为0.22%,玩具由1.86%升至2.89%,塑料制品由0.31%升至3.94%;灯具及照明装置出口增速高达24.28%,且连续三月同比正增长,这有可能是因为部分灯具,如LED技术含量较高,而中国在相关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其次,从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来看,11月出口跌幅有所扩大,分别从上月的-1.64%、-1.93%跌至-1.98%、-4.44%,但就绝对量来看,1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际上超过9月、10月,机电产品出口也高于10月,同比下降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所致。最后,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长-4.4%,延续了上月-4.2%的下跌势头,但仍高于整体出口增速;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5.35%,同时降幅有扩大趋势,由此也拖累了整体出口增速。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和出口金额持续高于加工贸易,表明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11月出口平稳弱势未改,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美、欧、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影响其消费品和工业品进口需求。其中,部分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和进口需求急剧恶化对出口的冲击尤为明显;对日出口持续不景气与当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现状较为吻合;但在美欧经济出现诸多积极信号的情况下,对美、欧出口仍出现明显下滑,表明美、欧经济回暖还不够强劲有力,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同时二者在传导机制上客观上也存在一定时滞。11月,同为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韩国出口增速为-4.7%,中国台湾为-16.9%。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较高的出口基数也导致今年出口难有较大作为。

  二、进口价格跌势未改,进口数量保持增长

  11月进口1431.39亿美元,同比-8.7%,显著高于市场此前-13.1%的预期均值,跌幅比上个月收窄10.1个百分点。受进口改善带动,11月贸易顺差降至541.03亿美元,比上月回落75.4亿美元,为近四月以来最低值。

  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没有明显变化。11月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期温和下行态势,CRB现货综合指数从月初的393点降至月末的384点,已连续七个月下滑;但结构上略有改善:家畜、金属、工业原料等现货指数仍在下跌,食品、纺织品现货指数基本保持稳定,油脂现货指数更从月初的359点反弹至月末的367点。随着美国经济预期向好,美元指数明显走强,从10月下旬94一路升至11月末的100左右。受美元计价因素影响,本月三大国际原油价格均现较大跌幅,导致上月出现的油价企稳势头未能维持。其中,布伦特原油现货、WTI原油现货、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月初分别为47.31、45.15、43.95美元/桶,月末分别为44.02、41.62、38.93美元/桶。11月谷物、大豆、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初级形状的塑料、纸浆、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仍表现为全线下跌,同比增速分别为-10.03%、-20.5%、-17.61%、-28.07%、-45.28%、-20%、-2.32%、-23.61%,与前几月相比,跌幅未见明显变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是导致我国进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样,11月,韩国进口增速为-17.6%,中国台湾进口增速为-13.7%。

  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同比保持增长。从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来看,相关原料的进口需求仍在平稳增加。11月原油、初级形状的塑料、纸浆、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增速分别为7.59%、7.86%、8.57%、10.43%,保持了一定增长,谷物、大豆、食用植物油更是实现了两位数的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45.47%、22.63%、46.59%,铁矿砂及其精矿增速从上月的-4.88%升至21.86%。从进口绝对数量来看,11月大豆、植物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初级形状的塑料、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多项大宗商品均比上月有所增长,今年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整体上远超去年。

  11月进口增速出现较大回弹,同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去年11月恰逢下半年的相对低点,并明显低于2011-2013年同期水平,从而抬升了今年11月的进口增速。从今年单月进口绝对数量来看,11月的1431.39亿美元仅略高于10月的1307.52亿美元,低于9月的1450.31亿美元。而9月、10月进口增速分别仅为-20.5%、-18.8%。因此,对进口增速的暂时性改善不宜过度乐观。

  三、总体判断

  外部形势有回暖迹象但仍存不确定性,同时高基数将拉低四季度出口增速。进入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不断发出积极正面的信号,10月、11月非农就业人口分别增加27.1万和21.1万人,超出市场预期,为美联储本月加息铺平了道路;但11月ISM制造业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一系列重要指标又不及预期,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相比之下,欧盟的经济复苏似更为确实。11月欧元区综合PMI从10月份的53.9升至54.4,创下2011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双双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稳步回升。但欧盟也面临严重过剩产能、地缘政治风险等诸多挑战需要妥善应对。三季度日本经济继续萎缩,已再次陷入衰退,其后势必出台更为宽松的刺激政策,短期内日元下滑可能导致对日出口进一步受阻。尽管外部形势总体有所改善,但传导到我国出口仍需时日,加之去年四季度出口基数较高,短期内出口增长仍显乏力,继续温和下行可能性较大。

  多重不利因素交织,进口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一方面,近期美、欧经济接连发出积极改善信号,将显著提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美元走强又有可能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原油方面,除美元因素外,12月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未能就限产达成协议也对国际油价形成了新的向下压力。鉴于欧佩克已将限产表决拖延至明年6月,未来半年内,除非中、美、欧、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原油需求有明显增长,国际油价很难出现确切的回升动力。四季度以来我国财政和外贸政策加快落地,包括加大基建投资、进一步降低进口通关成本等,将对进口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总体上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进口负增长态势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不过,在进口数量保持一定增速的前提下,不排除出现进口的局部、阶段性改善。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高级经理陈左、资深研究员刘涛)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JCtrans”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JCtrans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