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钢铁物流园出现过剩局面 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4-16 15:00:00 华夏特钢网

导读:近几年来,河北钢铁集团、太钢、宝钢、武钢等钢铁企业在物流改革方面先行一步,模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共同点是对物流资源实施集中一体化管控。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近几年来,河北钢铁集团、太钢、宝钢、武钢等钢铁企业在物流改革方面先行一步,模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共同点是对物流资源实施集中一体化管控。 

  2011年至今,由钢铁生产企业在建、开工及拟建钢铁物流园项目达17个,多数项目已开建,且投资规模普遍超过10亿元,最高达到300亿元。但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加上物流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跨界发展往往面临经营风险。在中国钢铁物流园出现局部过剩的情况下,已有一些钢厂前几年投资的物流园处于闲置状态。 

  近年来,随着传统制造业利润空间逐步缩小,为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被称作是"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虽然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势头较猛,但观念和模式都处于初级水平,存在许多误区,导致成效不佳。衡量企业物流能否产生效益,效益有多大,必须从系统总成本切入。钢铁企业在做供应链物流规划时,应追求系统总成本最优,而不只是单项成本最优;不能只考虑到某个部门、某项物流活动的效益,而应该追求供应链系统整体的总效益。 

  目前中国大多数钢厂发展物流缺乏全局规划,未考虑与钢铁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协同,没有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尤其在钢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钢厂与销售商、加工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企业、终端用户之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机制,各自为战现象严重。钢铁行业表现尤为明显,除宝钢外,首钢、武钢、鞍钢、沙钢等大型企业近年来纷纷进军物流产业,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各钢企增强企业物流的一体化管控能力,应对进厂大宗原燃料、生产环节倒运、钢渣等废弃物外运等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统筹考虑,打破横向分散、条块分割、互为堡垒、重叠建设、内耗巨大的现状,使企业内部物流与生产工艺链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完整的企业内供应链,并与企业外向供应链搭建高效的接口。钢材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绝大部分是不对称的。钢厂按照自己的计划生产,产能过剩;而实际终端消费群体,却不能够按照自己采购需求得到计划中的资源供应,供需之间没有形成信息交互渠道,因供需脱节而导致市场混乱,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相比跨界做物流产业,钢厂不如扎扎实实的围绕生产主业,优化自身的内部物流,从而提高整体效益。据中物联统计,中国钢铁企业的物流费用率比日本高5个百分点。例如,一家年产10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企业,每天要炼焦煤1.6万吨,其中49%靠汽运,按一辆车运35吨计算,要用224辆车。如此大的运输量,任何单个钢厂都无力承担,必然需要外界物流的参与。 

物流新闻手机客户端免费下载 安卓用户下载

本文关键词:中国,钢铁物流园,物流成本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