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就是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议要求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促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保持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服务行业,脱胎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它贯穿于制造业上中下游诸多环节,并引入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因而构成了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
足球赛事中常用“中场发动机”来代指球队中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全局观且爆发力强的核心球员。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作我国经济转型的“中场发动机”毫不为过。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并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和产业链重组过程中居于有利地位的诀窍所在。一条条流水线被“派发”到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经济体,而原本与之相伴相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留在了发达经济体内,因为设计研发、战略管理、信贷融资等看似“从属”的环节上往往富集了更多的增加值。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雄踞全球的制造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相比,仍十分不匹配,甚至成为整个制造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一方面,部分企业在经营上仍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守旧思维束缚,力图将更多的增值环节留在本企业内,不愿主动借力于外部生产性服务机构;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属于“隐性行业”,对社会民生的贡献不易为一般人所察觉,其发展曾一度被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忽视。
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实际出发,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几个重点突破领域: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和市场交易;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促进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广生产设备融资租赁;发展战略规划、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鼓励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认证;同时大力培养该领域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都将是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更应看到其所面临的巨大需求和潜在商机。生产性服务属知识密集型行业,可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有效缓解当前劳动力结构失衡难题,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均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也将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有力促进转型期“稳增长、调结构”重大使命的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