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社科院专家:工资上涨过快将压死中国制造业

www.jctrans.com 2013-11-15 15:14:00 风华财经

导读: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工资上涨迅速,超越了劳动生产率的限度,将加速减弱中国经济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导致经济在工资减速过于剧烈,无异于一种休克疗法。

  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工资上涨迅速,超越了劳动生产率的限度,将加速减弱中国经济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导致经济在工资减速过于剧烈,无异于一种休克疗法。

  蔡昉指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从2011年开始,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这种人口转变态势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反映,就是劳动力短缺成为常态,企业招工难愈演愈烈。作为一个必然的结果,普通劳动者工资以强劲的势头上涨。

  “以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为例,2003-2012年期间,在外出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工资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2%,2011年更达到了21.2%,2012年在GDP增速降到7.8%的情况下,农民工工资照样增长了11.8%。”蔡昉认为,鉴于长期以来工资水平的提高滞后于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工资上涨无疑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均衡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

  蔡昉同时指出,工资增长归根到底受到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制约。我们引用一项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直接进行工资上涨和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对比。该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尽管很快,仍然没有赶上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工资上涨的速度,因此,如果计算一个综合了工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因素,从而可以反映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单位劳动力成本,可以看到,在2004-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名义小时工资提高了72.7%,快于小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导致单位劳动力成本提高了16.1%。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的情况下,那些生产率提高速度低于平均水平,因而在工资增长中竞争力逐渐减弱的企业感受到压力,及至不能改善则难以继续生存,生产率提高表现好的企业则在竞争中胜出,因此,整个经济结构经过优胜劣汰而实现升级。”,蔡昉认为,整体而言,工资上涨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则制造业比较优势乃至竞争力的下降速度过快,没有足够的调整和改善时间,则会使过多的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猝死,投资撤离和企业大规模外迁,就会形成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休克疗法,反而不利于顺利转型。

物流新闻手机客户端免费下载 安卓用户下载

本文关键词:社科院,工资,企业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