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曹丹龄
10月17日,2016年大学校园快递服务创新与规范管理交流研讨会在珠海举行,会上,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校园快递工作委员会联合菜鸟网络、阿里研究院,发布了国内首份《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去年高校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16个,高校包裹数约占全国总量的6%,直接带动7万个就业机会。
【发展现状】
985、211高校学生更爱网购
年轻人是数字消费的引领者,报告显示,以过往“双11”购物节为例,约50%以上的消费者年龄在30以下,其中18-25岁的年轻人占25%左右。
“高校消费主要体现在消费频率高,人均网购额度低于社会平均。”报告援引阿里研究院数据称,2015年,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额为1100元,低于全国平均。同时,高校内部消费水平也显示出较大差异,211高校的人均网购额为1500元,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的36%,985高校人均1650元。
广东高校快递量排全国第二 “摆摊”取件仍是主要模式
与全国区域电商物流规模分布不同,高校快递物流规模区域高校数量正向相关,而本地电子商务发展对高校物流规模影响并不大。
报告显示,在全国高校物流规模排名中,江苏、广东、山东三个省份位列前三甲,其中广东省近半(40.03%)高校日快递量在1500件以上;排在前三位的城市则是北京、武汉、广州,与城市高校数量排名一致,而上海、杭州、天津未能进入前十。
作为全国高校快递量排名第二省份,“摆地摊”的方式取件仍是广东省高校的主流。
《广东省规范高校校园快递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显示,广东省高校快递“摆摊”取货占比65.38%;同时,也有不少高校引入了自助快递柜及共同配送店(货架形式)模式,分别占比30.77%和26.92%。此外,自营店、物业公司统筹、超市货架模式、只能精细化管理模式也是广东高校物流探索的方向。
【发展趋势】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未来物流形态更为多元
高校作为物流频繁的重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报告认为,高校人口密度通常只有城区人口密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远低于城市城区人口密度,物流配送成本更高,在高校普及“送件上门”并不合适,加之大学生消费力相对较低,时间足够充裕,因此自提的配送模式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报告认为,未来校园物流体系会更生态化。随着市场服务的分级,产品将会逐渐分层,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将会被激发,形成中低端产品自提,高端产品特色化、细分化、动态化的局面,真正实现校园快递物流形态的多元化。
在此基础上,在校学生、校方工作人员、电商物流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形成大规模社会协作效应,进而辐射带动更多的衍生产业,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直接创业机会和衍生机会,为实现智慧校园再进一步。
“应强化校园物流的公益属性,将‘校园快递站’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公共产品,成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支持校园快递末端运营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