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挤出外贸虚增水分 遏制套利贸易现象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7-11 9:39:00 金融时报

导读:专家分析,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高,从而拉低了6月当月的出口同比增速。相对于前期出口的大幅增长,6月出口的下降,也反映出管理层加强监管、打击企业套利贸易的措施取得了成效。

  下半年力争稳住我国产品全球市场总体份额 

  专家分析,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高,从而拉低了6月当月的出口同比增速。相对于前期出口的大幅增长,6月出口的下降,也反映出管理层加强监管、打击企业套利贸易的措施取得了成效。 

  挤出前几个月外贸增长的虚高“水分”之后,我国外贸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海关总署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进出口双双回落,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6月单月进出口的负增长表明,当前我国外贸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挤掉“水分” 上半年我国外贸低速增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我国出口逐月回落,外贸形势较为严峻。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我国外部需求低迷。国内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尤其是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今年2月以来,我国周边国家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各国货币相继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汇率因素导致我国企业出口利润减少,影响企业竞争力和出口的积极性。此外,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较多,国内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严峻。 

  除了上述原因,交通银行(3.91,0.06,1.56%)金融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员陈鹄飞还分析认为,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高,从而拉低了6月份当月的出口同比增速。 

  相对于前期出口的大幅增长,6月出口的下降,也反映出管理层加强监管、打击企业套利贸易的措施取得了成效。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4个月海关外贸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国存在着一些套利贸易情况。4月中下旬以后,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海关有关方面也加强了相应监管,从5月份开始,这一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内地对香港的出口统计从5月份开始基本恢复正常。目前内地对香港出口的统计反映了真实的贸易情况。 

  陈鹄飞表示,数据显示,中国对香港单月出口经历了3月同比增长92%、4月同比增长57%、5月同比增长7.7%、6月同比则“断崖式”下跌至-7%。中国对港贸易出现深度回调。 

  下半年外贸低增长格局不变 重在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世界银行[微博]日前发布的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外部市场需求的疲软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各方预计下半年我国外贸依旧保持低增长格局。 

  李健认为,下半年国内外需求不会出现太大起色,贸易增长相对较低,企业面临的诸多经营压力依旧存在。不过他也表示,虽然外贸形势不乐观,但是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全年出口将保持在10%以内的增长。因为,一方面上半年影响外贸的虚高因素在下半年并不存在;另一方面,欧盟经济继续恶化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经济数据缓慢变好,外部环境出现积极现象。 

  陈鹄飞预计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仍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整体看来,全球经济整体仍将处于弱复苏态势,但经济大幅恶化的可能性很小,外围市场的恢复性回暖仍将助推下半年中国出口贸易平稳增长。 

  郑跃声表示,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仍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面,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工夫,力争稳住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总体份额。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虽然我国出口形势严峻,但是保持在10%以内的增长仍属较高水平,并且来之不易。在当前跨国贸易活跃度不高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总体份额的变化。去年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总体份额有所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出现积极现象,今年我国产品稳住市场份额同样面临不小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要想稳住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就必须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向产业链条的高端前行。 

  出口发展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转方式 

  外需的变化可以说是影响我国出口的决定性因素。在外需无法掌控的情况下,要想促进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还需要从长计议,练好内功,提高产品竞争力。郑跃声表示,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转方式。 

  “中国制造”虽然遍及全球,但是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低端,不仅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与新兴经济体产品的“同质性”也促使同业竞争更趋激烈。更为重要的是,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给国内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势在必行。当然,“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劳动密集型产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吸纳众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需要向高端领域进军,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大品牌效应。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