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提升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至关重要

www.jctrans.com 2016-10-27 14:44:00 第一财经日报

导读:近年来,时常有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恶化的消极舆论,与国内其他领域的悲观主义心理形成共振,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对国家经济运行埋下了严重隐患。

  王文

  近年来,时常有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恶化的消极舆论,与国内其他领域的悲观主义心理形成共振,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对国家经济运行埋下了严重隐患。长此以往,还将冲击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从这个角度看,提升社会对中国改革的信心,化解国内外消极言论的干扰,已经成为与宏观政策调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同等重要的事情。

  三类夸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论调

  梳理那些揣测中国经济的论断,看似振振有词,引经据典,但显然过于悲观,有的甚至是危言耸听。大体看来,类似论调可分为三种:

  一是以偏概全,将经济金融个别领域的短期波动视为中国经济的整体未来。比如,2015年夏季A股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后,国内外不断出现唱衰中国金融业的论述,甚至发出了警惕中国证券市场崩盘的警告。事实上,这些论调忽视了去年那轮股市波动的正向意义,即它是对中国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制度不健全、国际市场复杂性的重大警示,也是对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行为散户化特征的重大扭转,更是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重大经验。

  二是以点概面,将一些人的不适应情绪视为是中国社会的整体心理。比如,粗放增长、排污增长、卖地增长、腐败增长等方式被摒弃,让部分人无所适从;高档、奢侈、烟酒行业的畸形发展被抑制,让部分行业状态低迷;官员不敢权力寻租,“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官场心态,造成了一些领域办事效率的下滑。这些情绪在相当范围内存在,但并不是中国的全部。

  三是短视武断,将技术创新的短期乏力视为全球增长的永久困局。比如,一些声音认为目前中国正陷入互联网业态的经济泡沫中。事实上,他们忽视了这些年来新技术革命蓄势待发前夜普遍存在昏暗与平庸的规律。尤其应当看到,中国在加快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

  “三个不变”是中国经济中高增长可持续的关键

  与舆论悲观主义完全相反,从民众到政府,从国际到国内,各方面的因素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动摇,而这些“不变”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

  第一,中国人民的向上心态没有变。

  改革开放初期号召“勤劳致富”,优秀企业家成为全社会的学习榜样,使得努力拼搏、奋斗成功变成了社会心态的主流,也成为中国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面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倒逼出了大量激流勇进的劳动者、企业家和投资者,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第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势没有变。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6.1%,远未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约8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中产阶层人口,仍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远高于2015年的66.4%和2014年的51%,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展开,智能消费、节能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品质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等将进一步持续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余量没有变。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红利。十八大以来,保持改革开放和克服下行压力的战略决心并没有发生动摇,而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释放活力,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拥有许多应对经济放缓的工具,能够在适当时候陆续采取行动。

  正是这些“不变”,使中国经济长期处在全球增长领头羊的位置。2010~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大体稳定在同期全球增速的2~2.5倍之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2016年4月、6月、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三次调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速预估均连续下调,而对中国经济增速预估则连续上调,可见国际重要经济组织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目前最需要的是政策定力

  在全球舆论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尤其需要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

  社会需要一些杂音,一些担忧与批判可视为是对中国发展的社会责任,有的则可理解为是对中国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但杂音不应演变为某种理论原教旨主义式的傲慢与对中国式探索的偏见。

  中国经济决策者与社会主流需要有定力与耐力,让经济改革的成功故事与民众感知,不断战胜国内外消极舆论的强烈冲击,发掘长期愿景实现的预期。

  第一,让重大改革成果落地,尽早普惠民众的实际利益。正如“二孩”政策的迅速出台带给人们中国老龄化问题解决的曙光那样,倘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列举的100多项改革计划,如简政放权、户籍改革、去行政化、追责条例等在各个层面逐条落地,人们将会重燃对政府与体制的信心,也将大大激发民众的经济信心。

  第二,在真正能够提升国民幸福感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安全感的经济政策上下功夫,如发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基础性作用,对老少边穷困群体予以底线救助。尤其要在目前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在推行楼市改革、减少社会焦虑感上做文章。

  第三,树立群团式创新团队榜样,对创新团队进行制度性的表彰和奖励,大力支持和推进技术创新转化。引导人们向群团式创新团队榜样学习,对冲国内外复杂舆论对国内经济发展“停滞论”的不良影响。

  第四,加强在各级官员与企业家、智库群体之间的互动,强化政策事前预估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政策失误,严禁“朝令夕改”,强化各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与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观念,依法治国,调动各方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民营企业家在国内发展的安全感。

  第五,推动双边与多边的产能合作,以中国人成功走向世界为基本旋律,更多讲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精彩奋斗进程与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以真实的中国海外运营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事例,增加中国作为“大国国民”的尊严感、自豪感,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培育内生的持续增长动能与心理预期。

  换句话说,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真改革,也需要巧改革,要注意改革故事的阐述与传导。毕竟,中国经济急需找寻刺激与提振社会信心的兴奋点,最大化地释放来之不易的改革红利。

  通过全面理性地认识当下悲观主义的内在逻辑,以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深刻地把握中国经济的运行现实和发展态势,便能凝聚共识,对中国经济悲观论形成强有力的反击,最终坚定全国上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信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