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思考

www.jctrans.com 2014-5-19 11:16:00 中国经济时报

导读: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回顾过去一年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和政策措施,思考基本的逻辑和方法论问题,对于做好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十分必要。本报告是世界经济形势部分,着重回顾了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和美联储缩减QE。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回顾过去一年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和政策措施,思考基本的逻辑和方法论问题,对于做好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十分必要。本报告是世界经济形势部分,着重回顾了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和美联储缩减QE。

  世界经济复苏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7年,世界经济虽已摆脱低谷,但复苏前景仍不明朗。乐观派认为,在美国的带领下全球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和创新周期;悲观派则认为,当前的弱复苏更多是短期需求政策的结果,美欧日结构性问题远没有解决,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未来仍充满变数。

  ——2013年世界经济整体好于2012年,呈“四轨”分化走势:

  第一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三季度GDP增速环比达1.97%;第二轨欧洲、日本经济筑底后逐渐好转,欧盟27国、日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4%、2.4%;第三轨中国经济在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出现短周期回升,三季度GDP增长7.8%;第四轨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经济体仍未改善,经济增速大幅低于危机前水平,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印度5.65%、巴西2.15%、南非1.8%、墨西哥1.27%。中国经济增速虽低于危机前,但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美国以其16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和全球创新发源地的活力,再一次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他认为,“货币紧缩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货币再膨胀是经济恢复的主导因素。”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主要依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穴QE?雪支持经济。经过三轮QE,美国房市、股市、消费、就业等领域持续向好,居民和企业代表的私人部门出现加杠杆的扩张迹象。

  ——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与上一轮有很大不同,可以概括为“两少两多”:

  即美国向全球提供的需求减少,提供的供给增多;中国向全球提供的供给减少,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的供给增多。

  一是跟危机前比,美国向全球提供的需求减少。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较危机前减少,服务贸易顺差扩大,总体上再平衡之后的美国经济向全球提供的净需求减少。

  QE推动了房市、股市繁荣,受益对象主要是低消费倾向的高收入群体。房地产销售带动了建造支出、耐用品消费和工业生产。

  耐用品消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非耐用品和服务消费仍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形成明显反差。失业率持续下降,但仍在历史相对高位,高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改善缓慢,制约收入和消费。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仍低于危机前水平,CPI保持在2%以下。

  同时,受到削减公共赤字、债务上限谈判和政府关门影响,财政紧缩制约公共部门消费。

  二是跟危机前比,美国提供的生产供给能力增强。危机后,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页岩油、气革命使美国能源自给率上升,提升了制造业成本优势,工业产品和能源的“进口替代”能力增强。危机前美国PMI指数是美、欧、日、中四大经济体中最弱的,危机后反转为最强的。

  美国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升至79%,接近危机前繁荣时期的水平。

  三是中国出口竞争力削弱。中国出口占美欧市场份额中的上升势头已经停滞,

  占欧洲市场份额出现下降。2005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虽然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的同时,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货币明显贬值,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近年进入中国的FDI增速大幅下降,跨国企业低端生产环节外迁明显。

  四是来自越南、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的非“中国制造”增多。2013年中国、越南出口分别增长7.9%、15.4%,如果剔除虚假贸易,中国出口增长6%左右。

  五是目前3D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产业化较弱,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前景尚不明朗。

  ——综合判断,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可能“还有一只靴子没掉下来”

  美国经济经过内部去杠杆和外部向全球“移杠杆”,具备再出发的能力,有望持续弱复苏,将回归2%左右的潜在增长率区间。但当前驱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房市、股市繁荣带动的财富效应、建设支出、耐用品消费及生产“进口替代”,主要依靠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QE逐步缩减后,经济复苏能否转向依靠企业创新、就业和收入状况的改善等市场性力量,有待评估。

  欧债危机的尾部风险正逐步消除,但欧洲货币联盟体制弊端已充分暴露,仍未解决,欧元区内部竞争力和增长前景将继续分化。日本经济在安倍货币财政政策短期刺激之后,面临更加实质而艰难的结构改革,难以持续复苏。

  新兴经济体面临美联储缩减QE和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减弱的双重压力。中国经济处在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阶段,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性考验,近期去杠杆和去产能的任务仍然较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布置,后面关键在推进落实。

  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弱复苏,由于复苏进程的不同,各大经济体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方面步伐并不一致,欧洲、日本短期内还不具备退出条件。2014年世界经济环境总体向好,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加码结构改革。同时,需要警惕美联储缩减QE可能引发的流动性冲击和金融风险。

  美联储缩减QE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美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2013年5月份以来美联储不断释放信号引导QE退出,并给出了退出的明确条件,即失业率降到6.5%以下,或通胀率升至2%以上。此前市场预期美联储最快将在9月份削减购债额度,但“压力测试”结果不理想,二季度以后利率快速攀升导致住房和私人消费下滑,加之受财政紧缩、美国国债上限谈判难产、政府一度关门等问题拖累,QE退出计划被一再推迟。得益于三、四季度经济数据的良好表现,12月19日美联储宣布将每月购债规模缩减100亿美元。2014年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逐步退出将对经济复苏进程、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等产生重要影响。

  美联储自2013年5月份引导、12月份正式宣布QE缩减以来,产生连锁反应,国债收益率攀升,美元指数波动走强。“压力测试”结果表明,

  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基础较弱,仍十分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10年期国债利率攀升导致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明显上升,住房抵押贷款显著回落,房地产销售和居民耐用品消费回调。

  与此同时,长期实施QE的负面效果已开始显现:QE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是拥有股票和不动产的高收入人群,而工薪阶层和失业人群被边缘化,危机后美国的收入差距拉大,底层民众不满情绪上升;引发次贷危机的影子银行继续活跃,两房不仅没有倒闭反而大幅盈利,“凶手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增长还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失业率仍在高位,资产价格却已创新高,资产泡沫隐忧显现。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将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对美元汇率、全球流动性、利率水平、大宗商品价格、通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等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当美国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时,将带动利率走高、美元指数走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在强势美元时代,美元资产收益预期上升,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市场,造成全球资金面紧张和利率上升。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世界某些地区出现了较大的资产泡沫或债务风险,对流动性和利率比较敏感,则容易出现问题。

  总体判断,2014年美联储将根据经济复苏和就业状况继续缩减QE。QE退出总体上对中国有益,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促进出口和美元资产保值增值,大宗商品价格疲软也有利于降低我国生产成本。但美国缩减QE将与我国目前流动性紧张局面叠加,加剧房地产、地方债、产能过剩、影子银行等领域风险。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