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未来趋势

www.jctrans.com 2014-2-25 14:58:00 中国经济时报

导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看,绝大多数省区经济增长依然靠投资和建筑业与工业,只有少数省区主要依靠消费和服务业。

  刘勇

  李仙

  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原因及特点

  ——区域增长格局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看,绝大多数省区经济增长依然靠投资和建筑业与工业,只有少数省区主要依靠消费和服务业。

  从投资方面看,区域经济增速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达0.44,除少数发达省区外,绝大多数省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总体态势是投资增长速度越快,经济增长速度也越快。贵州、陕西、甘肃和新疆等西部投资增长最快的几个省区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北京、上海投资增速低于消费增速,经济增速比较慢,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区域投资特点: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产业转移贡献大、东部升级难度大、出口影响大等。

  从消费方面看,区域经济增速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74,区域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与经济增长关系呈正相关,在稳定经济增长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从出口方面看,区域经济增速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32,区域经济增长波动很大。重庆、西藏、四川等增速高的省区,经济增速也比较高。

  从建筑业与工业方面看,区域经济增速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76,而且区域经济增速与经济增速高度一致,对经济增速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贵州、云南、陕西等建筑业和工业增速高的省区,经济增速也明显高于其他省区。西藏建筑业和工业增速比较突出,与投资一起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从农业方面看,区域经济增速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42,区域经济增速与经济增速关系不大。黑龙江、贵州、新疆、云南和辽宁等增速最高的几个省区,除贵州和云南外,经济增长都一般。

  从服务业方面看,区域经济增速与各省区经济增速相关系数为0.67,区域经济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一致。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对服务业的需求明显增加;另外,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增速与经济增速一样,也比较低,如上海、北京等,但服务业增速高于其他产业增速。

  ——区域总量格局

  从各省区人口、土地、资本、矿产资源和科技实力等指标看,区域总量格局主要与人口、工业总资产、专利授权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与土地面积、矿产资源等因素关系不大。与区域经济总量格局关系最密切的是工业总资产,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7,大省区到小省区经济总量曲线变化平滑,反映我国各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次是人口总数,两者相关系数达0.85;最后是专利授权数,两者相关系数为0.83,由大到小曲线变化起伏明显。

  ——区域水平格局

  从各省区人均要素?穴土地、资本、矿产?雪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看,区域水平格局与区域经济总量一样主要决定于人均工业总资产、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等因素,而与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等因素关系不大。各省区人均工业资产与全国总量之比和区域人均GDP占比格局具有高度一致性,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与区域人均GDP占比格局也有较高的相关性,两指标相关系数与各省区经济总量基本相同。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看,2013年世界经济出现周期性回升。2012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仍然处于这轮周期的下降阶段,但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已经率先回升并进入上升周期,2013年美日经济继续缓慢回升;欧洲痛苦的紧缩和结构调整政策与新兴国家稳定经济增长的努力产生一定的效果。

  从国内看政府换届效应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产生许多新的要求与机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进一步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启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有力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农业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加大土地集约经济规模,实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走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农村城镇化之路;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步伐,将促进智慧城镇、智慧家庭、智慧区域和智慧国家的建设需求;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高度重视解决我国北方和中部地区大面积、长时期雾霾天气的环境影响,切实解决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快政府机构、审批制度、预算体制和垄断行业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将有效释放改革红利,保证增长速度并促进增长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这些都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结构升级。在上述宏观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协调发展态势:

  ——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东部

  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距将继续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增长的重心将继续北移和西移。

  ——区域发展和转型将出现新的活力

  一是地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高涨。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以要素改革为主的又一关键时期,许多地方正在积极要求成为各种改革的试点地区。二是地方正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三是地方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途径,寻求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思路正在形成共识。科技创新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推动力,各地都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力度,为稳定和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创造条件。

  ——各种区域合作模式正在走向深入

  在地带合作层次上,东部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依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高速铁路体系建设,在沿海三大核心经济圈的基础上,正在加速实现整个地带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超级城镇群绵延带;中部地带在成为未来20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的共同目标指引下,将更多地承担起在生产要素空间合理配置上合作的重任,以加速这个人口最多、人均GDP最低、发展条件基本一致地带的崛起步伐,成为整体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区;西部地带将在国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和进一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优势资源跨地带和区域的合作开发,探索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兼顾的新型区域开发模式。在“7+1”大综合经济协作区层次上,跨省区之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继续取得进展,合作意愿越来越强,合作方式也将不断创新。在大约77个城镇群合作层次上,将会在解决区域性产业合作、市场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共治方面取得合作成果。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城乡二元结构是需要调整的最大结构,因此扩大内需、促进城镇化发展,就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的重大举措。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逐步完善户籍制度,促进公民自由迁徙;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高科技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率,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

  ——过度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强化区域分工体系建设,控制和防止产能过剩

  事实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区之间过度的重复建设,区域合理分工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体系基本框架:在省区层次上,建立基于产业部门的区域分工体系,即各省区都要根据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体系,如矿产资源丰富的省区主要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产业体系,农业资源优势省区主要建立农业及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产业体系,区位条件优越的非资源省区则主要发展制造业产业体系。在地市层次上,建立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区域分工体系,如汽车产业链、机械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电子工业产业链等。在县域层次上,建立基于产品层次的区域分工体系,即所谓“一乡一品”、“一县一特色”产品分工体系。

  ——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扶贫攻坚计划和枯竭性城市扶持计划等区域政策的实施,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东部,地区之间发展相对差距已经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在扩大。因此,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只能加强: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二是继续鼓励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是继续加大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落后地区的工作力度,为实现地区共同富裕而不断努力;四是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的区域层次。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