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青海省创新金融租赁模式推动地方航空发展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6-8 11:47:00 民航资源网

导读: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青海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有效带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青海省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均超过30%,居西北各省区首位、全国前列。

  “小杠杆”撬动“大产业”

  ——青海省创新金融租赁模式推动地方航空发展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青海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有效带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青海省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均超过30%,居西北各省区首位、全国前列。借助航空运输业的有效带动,青海地方航空快速推进,在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配合、支持下,在借鉴兄弟省份地方航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在国内具有独特发展特征的地方航空企业组建路径,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领题——“航空项目”破冰启航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进藏进疆的交通要道,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平均海拔3000多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距离省会西宁路途较远,且受高原地形、气候、环境影响,建设高速公路成本高,发展航空事业迫在眉睫。

  从青海民航的发展历程来看,可谓起步艰难。1956年,中国民航西宁站成立;1966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为206人次;1991年,西宁曹家堡机场建成使用。2005年开始,青海民航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旅客吞吐量超过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也达到6000吨以上。200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2011年,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大关,进入国内中等规模机场行列,2013年,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突破300万人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青海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大美青海”美誉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从向往青海变为畅游青海,参与体育比赛、文化交流、科学考察、经贸洽谈、国际会展、探险旅游的人群接踵而至,青海已成为西部地区的一块“热土”,发展地方航空产业具备了巨大的潜力。但作为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区“门户”的青海民航事业,却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加之没有基地航空公司,致使航空运输始发运力少,航空市场开发受到制约,民航发展在西部地区仍处于较为落后地位,与“井喷”的旅游市场形成强烈反差。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青海民航事业的发展,将发展民航事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出了组建青海航空公司的战略部署。2010年5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民航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政办〔2010〕13 号),提出构筑以西宁为中心,连接省内支线机场,辐射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格局,勾勒出青海航空产业发展蓝图。2010年12月,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签订《关于加快推进青海民航发展会谈纪要》,就建立民航发展协商工作机制,推进青海民航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西宁曹家堡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青海支线机场建设和通用航空业务发展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此后,青海省又与民航局各级进行了多次会谈,争取了大量民航发展差别化政策,坚定了青海发展地方航空的信心和决心。青海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着手启动青海航空组建工作,2011年9月20日,由省委常委、副省长骆玉林任组长,省金融办、省民航办、省机场公司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省内相关部门参与的青海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及中航(青海)飞龙通用航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青海航空项目正式启动。

  破题——“青海路径”横空出世

  航空是个高投入、低产出、高技术的产业,准入条件和门槛较高,资质的审批和取得时间较长。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能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8倍以上效益的产业,杠杆作用明显。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航空公司,是青海省多年来的梦想,也是青海各族人民的期盼。但是,就在我省决心组建青海航空公司之际,2010年黑龙江伊春“8·24空难”的发生,使得民航局基本关闭了新建航空公司的申请大门。面对这种困境,青海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我国民航业的软硬件供给状况,清醒看待青海引进飞机困难、缺乏飞行员、缺少维修保障团队等困难现实,没有匆忙上马地方航空产业项目,而是力图从青海实际出发,充分借鉴我国地方航空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努力探寻青海航空组建的良方妙策。为破解青海航空组建的难题,青海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省内广泛征求意见,省外深入调查研究,与航空公司会谈,同金融租赁公司商讨等途径,探寻青海地方航空组建过程中规避政策壁垒、缩短审批周期、募集投入资金的基本路径。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目前地方航空公司组建中的航空公司自营、包机与虚拟航空公司、地方政府与航空公司战略合作、地方政府控股航空公司等四种模式进行认真梳理、比对、分析、研究,判断各种模式的利弊得失,探讨青海地方航空组建模式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先为我所用,再为我所有”的发展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青海省加快了地方航空产业的“破题”步伐,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并务实高效地推进。为尽快打开局面,青海省选择在青海运营航班密度最大、运送旅客量数量最多的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经多次会谈沟通,双方合作的思路和路径日益清晰,合作愈发紧密。2011年8月21日,青海省政府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青海航空运输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即由青海省向民航局申请航线并采购飞机,引进后由东航全权负责飞行、机务等方面运营;期间的飞行、维修、停场等费用都由青海承担,而东航则提取管理费用。9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与中国民航局主要领导举行会谈,民航局表示,全力支持青海与东航的深度合作,将在飞机引进指标、航线经营权与航班时刻等方面定向审批和给予政策倾斜。12月20日,青海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首届一次董事会,确定了公司组织架构形式。2012年3月5日,青海省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营的第一架飞机从西宁首飞北京。6月12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航空运输业务合作协议》签订暨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西宁隆重举行。6月20日,首架喷绘有“大美青海”字样的飞机投入西宁—浦东—西宁直飞航线的运营,每日两班往返。12月15日,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四架空客A320/A319飞机租赁协议》正式签约,标志着我国地方航空企业组建中的“青海路径”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论证、培育、完善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青海路径”是通过创新发挥融资租赁的核心杠杆效能,在充分借鉴兄弟省份地方航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青海特色、在国内具有创设意义的地方航空企业组建路径。“青海路径”关键体现为“两新”:即地方政府通过金融租赁方式引进飞机,委托专业航空公司经营管理,在国内开创了“三结合”的新型飞机租赁模式,开创了地方政府与大型航空公司合作联营的新模式;通过先行成立航空投资企业实体运营,在积累经验并形成综合效应后,再成立青海航空公司的“两步走”地方航空企业组建新路径。“青海路径”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飞机租赁模式适应各方需求。在中国民航局、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支持下,经多方研究与论证,青海航投公司与东方航空公司为共同承租人,工银租赁公司为购机人并出租飞机给青海航投公司的三方合作模式,获得了监管方和各合作方的共同认可。在合作模式的租赁合同期12年中,青海航投公司拥有随时取得飞机所有权的优先权,可以满足未来青海航空公司组建时拥有自己飞机的需求。二是选定飞机机型适合本土实际。经过多方考察并参考世界各国航空公司运营经验,青海省通过对适航飞机的维修便利、运用领域、性价优良、适应高原地区飞行等方面指标综合比对与反复考量,选定空客公司的A320和A319飞机作为未来合作的机型。三是各方权责设定兼顾利益差异。工银租赁公司作为青海地方航空项目专业顾问,就青海航投公司与相关方合作协议中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飞机的租赁安排、费用分摊和飞机的管理维护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专业化的建议。东方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和经营受托人,全力提供机务保障、航权时刻、运力调配、维修安全等服务,并在合作运营中为青海航投公司争取相关权益。执飞航线由青海省决定并向民航局申请,青海省拥有绝对的经营决策权,可以充分服务发展战略,积累运营经验。四是夹层金融创新大幅降低风险。在合作期内,工银租赁公司除提供飞机租赁服务外,工银租赁公司与工行青海省分行还积极为青海航投公司提供结算及市场销售等金融服务,并以租赁应收款保理这一夹层金融创新模式提供定制服务,极大地提高了青海航投公司的未来筹资能力,大幅降低公司未来的财务成本与风险。

  青海航空项目的成功实施和“青海路径”的日益成熟,是“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的具体体现,是青海通过金融创新,发展航空事业的有益探索,不但得到了中国民航局的大力支持,宁夏、甘肃等省区也纷纷前来取经,计划谋划参照这一路径发展本省(区)的地方航空产业。

  承题——“青海航空”扬帆远航

  青海航投公司与东方航空公司两架合作飞机投入运营以来,始终坚持务实创新保安全、全力以赴谋发展、稳中求进提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两架飞机共执行飞机起降1960架次,运送旅客22万余人次,运输货邮1715.58吨,平均客座率73.93%,实现销售收入2.78亿元。

  尽管青海地方航空项目发展势头喜人,但航空运输业与西部其他省(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航空网络建设的单一性与发达便利的地面交通不相匹配。开通航线较少,布局不够合理,航班密度不大,运力不足,通达性和效率性明显不足,尚未形成与地面交通相匹配的航空网络。二是航空市场开发的滞后性与繁荣兴旺的区域市场不相对接。由于航线网络还未形成,陆空运输对接功能不强,航空市场的聚集度和优势未能发挥出来,没有针对本区域市场营销的方案和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合理市场价格。三是航空配套功能的不足性与迅速发展的流量经济不相适应。近年来,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模式使青海逐渐成为西部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聚集中心,经济能量向周边地区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流量经济发展迅速。而作为流量经济承载的重要平台之一,青海航空运输业的配套功能发挥明显不足,特别是还不具备完整的航空物流、配载、存储等功能,航空货运业务发展迟缓,不具备从地面分流的条件,没有竞争优势。四是航空服务供给的失衡性与旅游资源深度挖掘的互动还不够。近年来,青海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旅游市场淡旺季明显,每年5-10月份是青海旅游的旺季,客源大量涌入,航空市场供不应求,但其他月份,客流下滑,航空公司服务供给减少、品质下降。2012年,青海航空运送游客数只占总数的9%。究其原因,既有青海旅游资源有效开发不足的原因,也有青海航空服务供给不充分的因素,两者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支线机场扶持政策不断强化,特别是在资源配置、经营补贴、航线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未来支线机场建设力度的加大,青海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上述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通过对河北航空、西藏航空、厦门航空的调研以及全面了解目前国内发展地方航空事业的具体经验做法,青海地方航空产业的发展将沿着“青海路径”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是加强领导深化合作。事实证明,坚持青海省航空筹备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是青海地方航空项目成功的前提。继续加强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加紧与青海机场公司的战略协同,坚持“合作经营”模式,是青海航空项目发展和效益兼顾的最佳选择。下一步,青海省将与东方航空公司加强合作沟通,进一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并就在青海航投基础上成立青海航空公司进行深入会谈磋商,提出青海地方航空组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出台政策,优先扶持。尽快出台专门性文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从发展用地、财税政策、 金融服务支持、航线补贴、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政策,用3-5年时间,将青海航投公司打造成为集航空运输、投融资、酒店商旅、航空地产、文化传媒等五大业务板块构成的航空产业投资集团公司。积极引导青海航投公司参与青海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参与资源优势产业和高新产业的投资建设,构筑航空产业投融资平台,投资青海临空经济园区、航空产业园或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为青海发展地方航空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青海地方航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优化配置,合理布局。首先,按照青海航空运行省内、运行高原、运行国内的航线规划,借鉴厦航单一系列机型建队模式,以A320系列飞机与航线网络相匹配,形成最优性价比,构建显著的低成本优势。其次,对航线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实施优化配置,提高航空效率,不断拓展客源,实现航空业务加速聚集。再次,不急于发展支线航空,将重点放在构建支线航空基地上,尽快加密航线航班,改善通达性,形成竞争优势,在交叉市场、中间市场拓展。四是注重特色,打造品牌。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是发展航空运输业的重要资源,着眼于迅速提高品牌的品质和知名度,加大营销力度,把打造旅游休闲品牌与宜居城市品牌结合起来,把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名片广泛传播。同时,根据青海航空市场夏秋以旅游乘客为主,冬春靠公商务旅客出行为支撑的市场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冬春季加大公商务旅客的走访和营销力度,以贵宾卡、特色服务等方式,吸引公商务旅客乘坐合作运营航班,支撑航班基本运行。夏秋季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的合作和联动,尽可能掌握客源,提高客座率。

  未来,青海地方航空项目将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四个发展”,服务“三区”建设,用3年至5年时间,实现向青海地方航空运输企业的转型,使青海航空成为推动青海省对外开放的窗口,连接世界的桥梁,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全面奔小康注入新的活力。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