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航空公司应有更多的话语权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5-22 11:24:00 民航资源网

导读:最近欧盟又重提碳税,重拾碳排放争端,意指中国航企。中欧航权开放已多年,事实上中国的航空企业已在欧洲航线上有足够的地位和话语权。

  最近欧盟又重提碳税,重拾碳排放争端,意指中国航企。中欧航权开放已多年,事实上中国的航空企业已在欧洲航线上有足够的地位和话语权。作为一名曾被国内航空公司派驻荷兰的工作人员,根据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感受,我觉得中国的航企应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谈判和合作上,要增强主动意识,取得应有的地位,除了相应的职责外,更要有对等的权利!

  记得在我离开荷兰的2012年,我们收到了一笔来自荷兰史基浦机场的款项,根据说明,是因为2011年,由于旅客的增加给史基浦机场带来了可观的机场费收益,机场将1500万欧元的盈利拿出来和参与在荷兰运营的所有客、货运航空公司分享。天上有这样掉馅饼的事?后来我查找资料发现,荷兰有个机构叫“荷兰竞争管理局NMA”,法律规定该局每年就机场的收费计算进行调查。大部分航空公司并不满意机场盈利后只是将利润分配给航空公司,而不采取下调收费标准的方式,而关于机场收费标准上调的争议更是持续了两年,很多航空公司甚至对机场的首席执行官失去信心,最后由荷兰基础建设国务秘书Joop Astma委托前政客Hans Alders出面调和纠纷。据了解,一些航空公司甚至花费了一百万欧元,雇佣了两家调查公司来调查机场的使用费情况。这些利益的取得,实际是本土航空公司和航空协会在幕后大力推动的结果。

  在荷兰本土外的航空公司有个协会,叫BARIN,协会每季度都会组织一些活动。我在荷兰的时候,偶尔代替负责的同事参加过一次这个协会关于航班延误旅客维权事项讨论的活动,看到几十家航空公司的代表中,中国大陆和台湾几家客运、货运航空公司的参加人员签到栏目里往往是空缺的,即便参加,发言和表达观点的也不多。而该协会在一些公司的推动下,迫使荷兰机场降低了计划按照4%标准调高的机场收费,最终这个费用按照2%的比例增加,机场方面说给航空公司了一个大礼包。荷兰基础建设航空国务秘书Joop Astma 对其参与调停的机场和航空公司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表示非常满意,他说“最重要的是荷兰航空业所有相关单位来一起创造未来,大家彼此的合作是对保持及强化史基浦机场竞争优势的保证”。而同样的理念,在中国国内的大机场和航空公司之间恐怕不会出现,更难出现各类航空业者合作抱团,以协会和行会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和抵御危机等等的情况。

  在荷兰驻外的时候,曾有位在荷兰创业的华人餐馆老板当选了鹿特丹地区议员,据说他是第一个华人当选荷兰议员的。他什么时候都梳着油光水滑的背头,带着领结,在侨界中颇有人缘。我非常佩服他,虽然不了解他的经历,但想到他可以在荷兰的政治活动中有话语权和一席之地,总是觉得很欣慰。华人往往只顾埋头挣钱,从不过问政治,结果在荷兰多年了,但并没有参与到当地的国家治理中,不像有的种族,通过参政议政争取了更多本族的利益,也更是融入当地的一种表现。

  与华人不热衷参与所在国的政治事务一样,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海外,参与到当地航空事务的热情度也不高。

  而在荷兰本土,关于航空类的协会非常多,比如货运协会ACAN、场站协会ASOC、航空公司协会BARIN、航空公司组织PASRA等等,这些协会都会定期举办和组织一些聚会、活动、路演,加深航空公司之间的了解。如同荷兰的花卉行业协会、温室种植业协会等等一样,协会由参与者出资创办,为行业的运营保驾护航,参与种植的农户可以选择各种最适合的种植品种,以避免重复或单一品种带来的价格战,当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到行会预期后,行会将销毁部分产品已确保农户的利益。这些自发组织的各种协会和行会,解决了单一企业势单力薄,无力研发等等矛盾和问题,最终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同样,国内的航空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上,还少有联合和合作,基本上都是各自占据一块地盘,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往来,所谓同行是冤家吧。在航权谈判、碳排放争端和本地市场开发方面,更少有资深的专家,于是就出现了权利和义务难以对等的现象。即便是已开拓本土市场多年,但好像还是在华人圈子里打转,在客户市场开发,和当地机场谈判,以及上下游的代理公司间的合同和协议上,都没有取得应有的谈判地位和相应的权利,这样各顾各的结果,就是单兵作战,势单力薄,无法知彼,更何谈捍卫权利?像荷兰的航空业协会BARIN,参与的航企不仅取得了机场收费方面的胜利,还解决了多项外埠航企在荷兰本土开展业务上遇到的问题,而相信联合亚洲、北美及俄罗斯的航空公司,在碳排放问题上,未必会陷入被动地位。

  国际化的眼光和相关知识的欠缺,以及参与和拼搏精神的不足,导致了中国航企在海外鲜有自己的声音,在一些决定性事项上,更是少有中国航企的身影。这令我想起了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海航集团陈峰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距离要求太远了。不是穿上皮鞋,会讲英文就可以达到国际化,在国际化方面,路还很长。”

  对于中国的航企来说,当前最迫切需要加强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依靠中国民航和国家部委,抛开偏见和狭隘的利益观念,发挥合力,提高中国航企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发出应有的声音!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