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一季度扑热息痛出口同比下跌两成

www.jctrans.com 2015-5-20 14:20:00

导读:扑热息痛是全球最主要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由于长期服用扑热息痛不会引起胃粘膜损伤等副作用,因此长期以来,扑热息痛一直牢牢占据着抗感冒药物市场的首要位置。

  扑热息痛是全球最主要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由于长期服用扑热息痛不会引起胃粘膜损伤等副作用,因此长期以来,扑热息痛一直牢牢占据着抗感冒药物市场的首要位置。各国医药界均将扑热息痛作为首选解热镇痛药物或抗感冒的原料药使用。近年来,我国扑热息痛的生产和消费发展得很快,已成为扑热息痛主要生产国及出口国。今年一季度,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0.74%;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0.59%,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扑热息痛出口前景令人担忧。

  出口均价低位徘徊

  今年一季度,扑热息痛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微增0.20%,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困于成本要素增加、经济不景气后市效应发酵、汇率波动及国内产能过剩等利空因素影响,扑热息痛出口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

  扑热息痛对主要地区出口除拉丁美洲实现7.38%的增幅外,对其他地区出口增幅均呈下跌趋势。其中,对亚洲出口同比下降27.88%,对非洲出口同比下降20.40%,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3.19%,对北美洲出口同比下降22.43%。总体上看,2015年开年后,扑热息痛出口行情低迷。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116家企业经营扑热息痛出口。其中,国有企业35家,出口金额占比22.27%;民营企业77家,出口金额占比59.12%;“三资”企业5家,出口金额占比18.62%。国企、民企出口金额占比共计81.39%,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

  提升行业竞争力迫在眉睫

  作为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临床必需药物,扑热息痛的刚性需求十分坚挺。由于扑热息痛生产工艺简单、投资不多,因此国内企业不断上马并扩产扑热息痛,扩大的产能无法在国内市场消耗即倾泻入国际市场,导致企业间竞相压价,形成价格大战,低价竞销已成我国扑热息痛行业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最终导致我国扑热息痛生产企业受损。

  我国是扑热息痛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扑热息痛出口绝对值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扩大。然而,绝对的市场份额并不等于绝对的市场话语权,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出口价格长期徘徊甚至持续走低,究其原因,与我国扑热息痛出口行业现状密切相关。我国扑热息痛生产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各企业在提高新技术水平、研发新产品无果的情况下,盲目扩产,低价竞销,把应得的利润拱手让给国外客商,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无疑给本已陷入低迷的我国扑热息痛行业雪上加霜。经营环境更加恶劣,价格厮杀循环往复,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行业怪圈重复上演,企业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中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长此以往,我国扑热息痛行业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产业大国地位终将不保。

  要改变上述被动局面,我国企业须注重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产能,提高扑热息痛的生产质量和效益,由低价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并充分利用我国扑热息痛的原料优势,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分解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争取更多的国际高端市场份额,从而提高我国扑热息痛产品的出口效益,促进产业供需平衡发展。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