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

www.jctrans.com 2013-5-8 16:32: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导读:行业效益稍有起色,产能就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居然创出历史新高,这立刻导致社会库存高企,钢厂实现利润再次逐月下滑。

  4月27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季度行业信息通报令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去年四季度全行业亏损的阴霾终于散开。

  忧的是,行业效益稍有起色,产能就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居然创出历史新高,这立刻导致社会库存高企,钢厂实现利润再次逐月下滑。

  徘徊在盈亏生死线的中国钢铁工业,对市场供需已经极度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多家权威机构都表示,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长期持续,国内钢材3624,-1.00,-0.03%市场也将长期供大于求。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钢厂如何才能顺利踩过盈亏生死线、生存下去?“政府之手”又该如何应对“市场之手”?

  钢企:从“机会时代”到“经营时代”

  “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行业由‘盛夏’走向‘寒冬’,钢企也必须转变生存之道,抛弃过去一味靠规模、靠产量的老套路,从头学‘冬泳’。”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说。

  许多钢厂负责人认为,“冬泳”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成本控制。

  “2012年,面对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武钢能够守住微利底线,关键在于实施低成本制造。”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认为。每年仅长江运输成本一项,就要比沿海兄弟企业高出30亿元的武汉钢铁集团,在2012年的“寒冬”中居然实现利润17亿元。

  以300万吨小产能跻身国内吨钢利润前十名的山东石横特钢,从堵塞“跑、冒、滴、漏”为主的勤俭办厂,正转变为员工积极参与的、依靠技术和管理提升推动成本降低。

  改造工艺流程可以降成本。武钢炼铁厂打破传统的高炉“精料方针”,最大限度地增加低品位杂矿及二次资源用量,使铁成本每吨降低约100至200元,全年控制成本约16亿元以上。

  推广节能技术可以降成本,2012年唐钢本部利用二次能源发电25.3亿千瓦时,近三年能源成本累计降低40亿元。

  此外,加强设备管理、减少备件消耗、减少企业库存,甚至缩减“三公经费”等,都可以降低钢企生产经营成本。

  “对于钢企而言,成本的减法就是效益的加法,实际上,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中的钢铁工业,也的确存在很大的改造空间,有许多潜在的利润增长点。”河北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

  李新创认为,自觉加强成本控制,是市场倒逼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起点。“成本控制有底线,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钢企的生存能力,必须对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全面革新,抛弃单纯以生产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转而构建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组织形式。”李新创说。

  事实上,2012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全面亏损,非主业发挥了“救命稻草”的作用,依靠非主业尤其是投资收益,80家重点钢企才实现微利15.81亿元。

  “要在险恶的环境中走下去,钢铁企业就要将对标挖潜工作做到极致,将产业链延伸到尽头,将拓展新市场纳入发展战略,将衍生品运作为避险工具,将市场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资深钢铁分析师薛和平建议。

  “总体上说,在目前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的市场格局下,优势钢企和劣势钢企将会加快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部分‘弱不禁风’的企业将在大洗牌中被淘汰。钢铁行业已从一个机会时代转向经营时代,从过去的‘需求性增长’转化为‘竞争性增长’。”宋继军说。

  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利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

  虽然钢铁产品已经完全市场化,民营钢企更是遍地开花,但钢铁行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级行政力量的深刻影响。“面对空前的钢铁产能过剩,光靠钢企自救,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政府怎样引导应对,也是企业能否渡过危局、转型升级的关键。”李新创说。

  一定程度上,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导致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钢铁属于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以大幅带动地方GDP、税收增长。在此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各种方式来吸引企业,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对钢铁项目直接干预,造成了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预期的改变。有些企业投资不看重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和发展前景,而是看重项目背后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钢铁行业“不赚钱却猛投资”现象,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近两年来,在钢铁行业持续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前提下,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却持续稳步增长。

  其实,早在2009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就引起业内高度关注,国家在钢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抑制产能过剩。可在GDP和税收的诱惑下,许多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盲目上马新项目,还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降低了产业门槛,加剧了产能过剩。

  李新创介绍,目前的钢铁项目投资审批体制对小企业项目往往放任不顾,造成许多项目未批先建,加剧行业无序盲目发展,导致产能过剩;而对大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进行严格的审批,且批复周期长,常常导致市场机遇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时机的错失。

  下一页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