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红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
迈向高收入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在很少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满足了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已经稳定提高到410公斤以上,比1978年增长近70%。在过去35年里,中国有5亿人摆脱了贫困。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该指数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3方面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报告赋予“对食品的购买力”以及“获取食物的容易程度”这两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40%、44%,而“质量与安全”这一指标权重只有16%。因此排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单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状况。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第42,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Good Performance)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10年增产,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有望迈上12000亿斤新台阶。在国内粮食生产“十连增”背景下,中国粮食进口也在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豆进口一路飙升,2012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838.4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近几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48万吨,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给率为18.1%。
中美农业贸易依赖程度已经很深。2012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4.5%(2597万吨);从美国进口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8.1%(511万吨)。从2001年到2012年,中美农产品(000061,股吧)贸易逆差为214.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43.7%。
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农产品186.6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6.6%,2012年中方逆差为179.6亿美元。巴西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巴西大豆产量的28.6%和出口量的62.2%。
城镇化使中国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2.57%,预计峰值在70%—75%之间,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中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出119.14公斤;比城镇居民高出51.04公斤。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其日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数亿进城农民将是中国推动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粮食自给率还有可能下降。未来25年粮食需求增长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加,自给率还有可能有所降低。但口粮和饲料粮的供需状况和自给率存在显著差异。预测表明,到2020年、2035年,大米自给率可高达101%和102%;小麦自给率分别为99%和100%;而玉米自给率分别为92%和84%,对应的净进口量分别为1987万吨和5036万吨;大豆自给率分别为20%和17%,对应的进口量分别为6906万吨和8928万吨。
中国需要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第一,这是由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如果中国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这是由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2020年和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仍会多达2.1亿和1.6亿人。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量农民失业。第三,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要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五个观点。第一,更加重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性需求,平衡好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关系。第二,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在配置能源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平衡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第三,更好地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第四,更加注重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平衡好利用国际资源与实现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五,更加注重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的关系。
一定要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需要借鉴国际上食物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政府监管等关键环节,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物。
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是立足于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0年为例,中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于在国外使用了7.6亿亩播种面积的耕地,这相当于中国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充分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不仅代价太高,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业“走出去”的潜力巨大。南美洲、非洲、部分周边邻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如果加强合作开发,挖掘生产潜力,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粮食来源,而且能够促进合作国经济发展,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风险控制。出于国家领土主权、国民心理、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采取限制购买土地的政策,还有的国家采取禁止的政策。所以,海外大规模土地开发,需要在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路修建、粮食加工和储运等方面进行巨额投资。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未来确保中国粮食有效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城镇化加速推进,食物结构升级,带动了粮食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快速增加,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要确保粮食有效供给,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来自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 资源约束更加趋紧。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的淡水资源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耕地面积每年平均要减少1000多万亩,每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达到2亿亩以上,耕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
2. 谁来种田的问题凸显。据测算,2012年种植一亩粮食获得的现金收益大约是655元,仅相当于一个农民8-10天左右的外出务工收入。在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务农人口老龄化、低素质问题日益突出。
3.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几年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发生的趋势不断加大,但长期以来水利设施老化、配套不完善,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等问题日益突出。
4. 增产技术的瓶颈加大。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农业的新技术储备依然不足,两种疗法不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受中国生产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影响,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面临的制约不断增强。
5. 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容忽视。当前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长期以来农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问题始终未根本改善,少数地方还出现了重金属污染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效益。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开放”思维
中国目前整个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的定义和整个思维角度在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对所谓的粮食安全定义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今天我们只是讲口粮安全,可能我们把大豆和玉米就没有计算在内。把粮食安全定义在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和百分比上?有人讲95%,90%,80%。品种不同,时间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有一条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不应该这么严格地百分之百地用自已的资源。中国是不需要这样的。长远来讲,对民族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
中粮自己作为一个公司来讲,包括我们所有的粮食公司,必须在我们经营里边能够给中国,给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带来一种安全的概念。因为大家担心,让你去进口了,不卖了怎么办?买不来怎么办?价格贵了怎么办?转基因怎么办?所有这些都是问题。中粮集团一直在提倡全产业链,中国的消费环境之下,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之下,提出一个概念,希望企业本身能够把从田间到餐桌这个系统建立起来,能够从质量上、成本上做到,这个是企业的责任。企业承担这个责任是和全社会在一起的,未来有一个更开放、更市场化的粮食政策,在全球来讲更有所谓的全球协同性的粮食政策,我觉得对企业,对消费者,特别是对整个粮食安全是很有利的,中粮集团也非常愿意和我们的各级政府,包括我们国外的各级政府,和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合作好,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美国农业部副部长Darci Vetter:
美中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我们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一直有很好的发展。我们在美中农业合作方面有三个方面重要的目标:
第一,农业安全、食品安全。70年代的时候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但是之后我们对这样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所以现在的概念比过去的更加复杂。从规模来看,美中两国都是最大的食品供应国,我们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这些政策选择会影响全世界,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粮食保障体系,能够防御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威胁。
关于农业保障体系,美国首先考虑的是供给保障。我们的国会正在考虑下一个农业议案,在考虑怎么让中低收入的人有钱购买食物。农业部也在改善食品体系中营养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在增加新鲜蔬菜,比如生鲜食品在我们儿童午餐的供给比例。
第二,我们也要应对虫害,这是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侧重点。很多的国家已经在加强病虫害的研究,我们正在和他们一起合作,来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合作。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美国和其它WTO的成员国将在巴黎会晤,在会上我们将会讨论如何解决国内粮食安全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的粮食安全的维系已经给全球国家带来了好处。这种国际性的贸易可以增加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供给。
第三,我们也需要减少粮食的浪费。现在全世界有13%的粮食被浪费掉了,可能是冷链不足或者是仓储的能力不足。另外一种方式是可以增加粮食的营养度,因为有一些粮食没办法来解决胃口和需求。所以美国的一些生产者和制造商,还有消费者的联盟,呼吁怎么减少粮食的浪费。而且,不仅是口粮,饲料粮和其它的用途也要减少浪费。
巴西农业部副部长Neri Geller:
重视信息化建设
巴西农产品和农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是通过新型技术提高我们的生产率。
当前,巴西的农牧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未来的方向是应该进一步推进,使巴西的农业生产能够更好融入到全球市场中。我们希望巴西的每个农场主将来都能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成就,我们也在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他们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更透明的信息。巴西政府是以完全开放的态度同中国企业合作的。我们可以加强技术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人口巨大的国家来说,双方开展这样的合作是有巨大空间的。
当前,巴西8亿多公顷的可耕地面积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中有6亿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生产粮食,但是处于环境生态保护的必要,我们并没有进行开发。随着未来需要,我们可以把这些农户更好地组织起来,通过提高生产率,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适当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幅度提高现在的产量。
另外,巴西政府有非常明确的政策,其中的一项政策就是向广大中小型农户发放小型贷款,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巴西的玉米种植,巴西对玉米种植也提供了信贷,鼓励农民种植玉米。价格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对玉米种植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以保护玉米种植者的积极性。这项政策,对那些混合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农户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通过这种混合种植,农民的收益是能够得到保证的,因为大豆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又种植玉米,玉米有最低价格保障,所以农民的基本收益可以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