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当低潮期遇到结构调整期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5-12-18 10:03:00 航运交易公报

导读:一方面,受航运周期性影响,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宏观贸易状况改变致造船需求改变,中国造船业面临结构性调整。

  贾天琼

  一方面,受航运周期性影响,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宏观贸易状况改变致造船需求改变,中国造船业面临结构性调整。

  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中国造船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受航运周期性影响,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宏观贸易状况改变致造船需求改变,中国造船业面临结构性调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今风停了,而且是停在低潮期与结构调整期相撞的十字路口。

  造船市场遭重创

  今年以来,中国造船市场持续萎缩,承接新造船订单、手持订单量不断下降。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前10月,中国承接新船订单2038万DWT,同比下降62.1%。截至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201万DWT,同比下降14%,较去年年底下降11.6%。与此同时,船东延期、弃船,完成交船计划困难重重。造船市场低迷,预计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将不及4000万DWT,而这仅为实际产能的一半水平。

  产能过剩、订单大降,中国造船企业的实际利润也随之大幅走低。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44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28.5亿元,同比增长 4.2%,然而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30%至134亿元。

  对造船企业而言,接获订单是第一生命线。为维持运营,各造船企业竞价激烈,低价超低价承接订单,甚至有企业接受仅1%的定金。目前全球新造船价格仍保持在低位,中国造船业已难以盈利,而今又陷入一个比拼“亏钱能力”的怪圈,谁最能亏钱,谁就生存得更久。在这种市况下,国有造船企业有政府背景和国家军工资产庇护,看似还“岿然不动”,然而民营造船企业却被“雨打风吹去”,深陷破产潮。

  今年以来,泰州最大民营造船企业东方重工、温州最大造船企业庄吉船业宣布破产重整;浙江正和造船提出破产重整申请;中国最大外资造船企业STX(大连)造船被裁定破产清算,债务规模240亿元;被誉为江苏技术实力最强的明德重工进入破产清算,并将开启司法拍卖;江苏国资委旗下舜天船舶受明德重工破产连累,处境艰难,濒临退市。

  造船难题待破解

  当前,中国造船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宏观来看,中国造船业前些年快速崛起,高峰时期仅造船企业就超过几千家,然而随着全球航运业的萧条,高增长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其次,从细分市场来看,之前全球贸易中,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占据主要海运份额,市场对散货船需求较高,中国造船企业也以承接散货船为主。而当下,大宗散货市场遭遇滑铁卢,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频频刷破最低值。目前中国造船业超过60%的产能集中于散货船等低附加值船舶,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

  对此,中国造船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订单选择上,倾向于大型集装箱船、油轮、液化天然气船等特种船舶和高附加值船舶。然而,这些领域市场本就较狭小,目前航运严峻形势下,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同时,在竞争力方面,与日韩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造船企业缺乏持续的开发和研究资金支持,在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建造领域存有技术短板。

  因此,加速行业洗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化解船舶行业难题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地方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难舍含辛茹苦培养起来的企业,“退出”要比“进入”困难很多。当低潮期遇到结构调整期,中国将需要重塑船舶产业。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