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时隔3个半月,正值广交会前夕,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助于企业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规避汇率风险,有助于中国企业克服贸易伙伴国缺乏美元支付手段的约束开辟市场,有助于抵御美国这个国际货币体系霸权国的道德风险并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些业已为人们所熟知。那么,作为一种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工具,人民币如何才能站稳脚跟并拓展版图?
人民币计价结算在我方并无多少问题,难点在于贸易伙伴的接受程度,而要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首要的条件应当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这种货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信用货币时代,老牌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无需在本国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就让其本币持有者无限量购入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但一种新晋国际货币要想做到这一点,本国必须能够大量生产供应这些商品和服务。作为一个出口商品包罗万象的世界第二出口大国,我们有能力满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消费品的需求,但我们的自主先进制造业还不能够满足贸易伙伴对先进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你们多多努力吧!由于生产周期长,你们在出口贸易中承受的汇率风险格外突出,你们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期望也因此而格外强烈,而你们的市场业绩又将反过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民币结算的成败得失。中国先进制造业和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
要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的第二要点是汇率稳定。在从国家货币跻身国际货币的道路上,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注定行之不远。在传统上比较排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西欧,一些德国企业也开始认真探讨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原因就在于近年美元、欧元汇率均波动剧烈,人民币汇率则相对稳定,对市场上占据多数的“风险厌恶者”们形成了可观的吸引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应当盲目追求人民币贬值以促进出口的短视策略,因为此举不仅将削弱企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动机,而且等于是牺牲本币国际化的长远大利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从1980年代就开始努力推动的日元国际化为何不进反退?在相当程度上应当归咎于这个国家的决策者过度执著于当前出口的小利,昧于长久大计。基于同样的理由,一度在某些地区走红的韩元也绝对没有希望成为国际货币。何况在汇率避险工具运用日益广泛的今天,由于不少出口企业已经使用了锁定汇率协议之类工具,而且多数是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签署的合同,贸然的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反而会令企业陡然蒙受相当的汇兑损失,比汇率高企妨碍企业价格竞争力的负面冲击更大,因为资产负债表的急剧变动足以令企业“猝死”,而汇率较高即使对企业承接订单有所妨碍,却不至于如此剧烈和致命。
要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的第三要点是建立顺畅的人民币投放和回流渠道。通过旅游者携带出境等民间渠道,至少已有上千亿元人民币流入海外;通过此前签署的一系列货币互换协定,我们已经通过中央银行的官方渠道向海外投放了6500亿元人民币;我们还需要通过准许海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渠道向贸易伙伴提供更多的人民币用作支付手段。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与境外之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需要加快建设。
要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的第四要点是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当然,这一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