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近5月未调 定价机制休克的迷茫

www.jctrans.com 2010-10-26 16:41:00 大众网-鲁中晨报

  当市场的力量无法猜测既有政策的走向时,一场浑沌和迷茫便就此蔓延。对于历来被外界赋予更多猜测的中国成品油市场来说,其程度更甚。

  而事实上,就当前而言,任何关于成品油的上调和下调的问题,对于任何一名专家来说,这都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 

  于是,10月22日,当本报将上述问题抛给接受专访的邓郁松和姜鑫民时,同样如此。

  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是日,邓、姜二人前来淄博参加2010年中国能源行业交流研讨会。而在此期间,多方利益角逐下,国内成品油的未来走势自然是会议的焦点。

  对此,尽管邓、姜二人的回答有理有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论述政策方向的问题上,未来似乎依旧模糊。

  路透社:忽悠与被忽悠

  事实上,上述的模糊并非首次出现,特别是在国内成品油价格调与不调难以抉择的当前。“回答这样的问题(指成品油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10月22日上午,邓郁松接受本报专访时这样表示。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这个10月,同样在路透社那里发生。

  而此前,作为世界前3大的新闻通讯社——路透社曾多次提前发布且准确报道中国成品油零售价变动的消息。然而,这个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的新闻通讯社却与其他媒体一样,依旧面临成品油定价机制下,预测之难的现实。“难”自有其因。10月20日,路透社引用“一位消息人士”的观点,称“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于本周四(10月21日)起上调成品油价格,以追随国际原油价格升势,此次亦为今年4月份以来首次上调油价。中国此前于今年6月1日调降汽柴油价格约3%,令价格脱离之前创下的纪录高位。”

  尽管寥寥不过百余字,但像之前的多次报道一样,上述消息在登陆至国内多家媒体、网站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掀起波澜。本报当时调查发现,包括淄博在内的很多加油站出现了“限售待涨”。

  然而,现实却没有朝市场希望的方向发展。10月20日那一晚,中国成品油市场,平静一如往昔。

  次日,忽悠市场的路透社以“中国已取消燃油零售价上调计划”为题再发消息。该报道同样引用“消息人士10月20日晚间”的话语称,若按原计划,这将是中国4月以来首次提高燃油零售价,也是顺应国际原油价格涨势。国家发改委提议进行此次价格调整,但最终要由国务院来作决定。中石化一位官员表示,因政府担心通胀问题,该计划可能无法在国务院会议上最终通过。

  仅仅两日,市场风向立转。在此背景下,受日前提价传言而囤货的燃油经销商也再次面临失望。而他们却在之前已造成山东、河南等部分地区出现油品短缺。

  机制休克下的迷茫

  “这不过又是一个忽悠与被忽悠的例子。”22日,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刘峰对本报称。对于从事成品油分析已多年的他来说,尽管国际、国内成品油市场风云变幻,但类似上述路透社的遭遇,他显然司空见惯。“机制(指的是,2008年底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简称机制,下同。)忽悠的路透,路透忽悠的市场。”国内一知名炼厂的负责人称。

  机制似乎已进入名存实亡。在此背景下,类似上述忽悠与被忽悠的事例也并非仅在这个10月发生。“这一切在今年前10个月都表现得更为明显。”刘峰表示。

  统计显示:距离今年6月1日最后一次调价,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连续将近5个月未作调整。本报梳理发现,自2008年底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这是继今年3月前后国内油价创下4个月不动后,国内成品油调价时间等待最长的一次。

  时开时闭的调价窗口正在让市场无所适从。 于是,待调与转向中,一场对“国内油价当调不调”的拷问、翻炒以及其背后的争论便不可避免。

  以今年7、8两月为例, 来自资讯机构的数据显示,自6月1日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之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震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上述震荡局面使得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两度越过国家规定的“4%”调价红线的同时,也使得市场先后预测7月初、7月中旬以及7月底为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日。

  然而,随后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短暂地越过“-4%”的红线后,国际原油的上行又使得上述的调价窗口昙花一现,在此背景下,资讯机构预测的3次调价窗口也未曾开启。

  不过,对于上述说法,发改委方面并未认同,他们称,这仅仅是市场的主观臆测。而对此,国内成品油资讯机构纷纷并不认同,“臆测谈不上,说到底不过是按照5月28日还是按照5月31日为基点计算下,产生的误差而已。”国内一大型资讯机构方面表示。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