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定价权之痛

www.jctrans.com 2010-5-31 10:58:00 第一财经日报

  近几年来,在争夺定价权的努力上,我们毫无进展。无论是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还是大豆、玉米,总是别人说了算。2009年3月至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升,不断冲击着中国外贸形势,输入性通胀压力日趋明显。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组数据说明了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近日,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先生指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这说明相关决策部门对此问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近几年来,在争夺定价权的努力上,我们毫无进展。无论是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还是大豆、玉米,总是别人说了算。2009年3月至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升,不断冲击着中国外贸形势,输入性通胀压力日趋明显。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数据说明了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中国钢铁工业产能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世界第一,其中2009年进口6.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钢铁企业每年因为涨价为此要多支付数百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4255万吨,比2008年增长13.7%。石油产业方面,2009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40837.5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石油净进口量21888.5万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

  这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中国在定价权方面的无奈和苦恼,与我们的金融系统稚嫩、人才储备不足密切相关。如果说,几年前和中国有关的航油期货对赌、铜价空头被“猎杀”,当时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于大宗商品定价权还稍显生疏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经过金融海啸的洗礼,以及货币战争、新帝国主义等阴谋论的冲击,自上而下都已经对此有了极其深刻的体验。此时,加紧培养深谙国际游戏规则的金融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

  铁矿石谈判屡屡失利,固然与国内钢企难以抱团、谈判能力薄弱有关,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国内铁矿石金融发展滞后,熟稔衍生品定价机制的人才不足。2010年的铁矿石谈判,长期协议价格机制面临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季度定价,接下来很可能将进一步过渡到期货定价。很显然,国内没有清醒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形成。

  目前,除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期铜外,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权几乎尽落美国之手。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国际期货价格巨幅涨落的背后,是国际金融资本和投机资本获取的巨大套利。而这其中,中国元素成为了涨跌的核心“故事”。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成了这些年国际商品市场的常态。

  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让国内有关企业形成合力,尤其发挥行业协会在其中的统筹角色,绝不能让国际寡头势力对国内企业分而治之的战略继续,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国需求”在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必须加紧“走出去”,逐步控制上游资源企业的股权。国内资源极其匮乏的日本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在数十年前就开始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2003年,日本的三井物产通过收购淡水河谷母公司的15%股权,成为事实上的幕后控制者,这对于日本今日在铁矿石谈判中的主动性有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必须立足长远,通过金融手段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完善的期货市场,逐步实现对一些商品的定价权。(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