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价格话语权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而不是谋取所谓定价权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价格话语权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即将其与价格决定权,所谓定价权等同起来。其实,在开放的商品市场条件下,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决定权”,或者说“定价权”是不存在的。商品价格的确定,主要是市场买卖双方等多方面力量博弈与平衡的结果。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博弈双方,对价格的影响力是不同的,甚至出现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明显压倒优势。由此可见,在价格话语权方面,中国要争取的,并不是所谓价格决定权(定价权),而是提高对于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使得商品价格谈判桌上的力量对比尽可能平衡,以及如何在客观不利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好的谈判结果。
二、大宗商品价格的向上趋势难以阻挡,必须因势利导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09年中国9种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接近10亿吨,比上年增长44%。今年1季度,全国进口量为2.6亿吨,同比增长37%。中国的购买盘子实在太大了,由此构筑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向上的坚实基础。现在不正常的,是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中国因素”推波助澜,将大宗商品价格推高到远离其合理价位的水平,借此获取“超额利润”。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人口大国印度将成为另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并且在一段时期后增长速度超越中国,由此势必产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新的增长点。
不仅如此,今后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上行,还来自于美元等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
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还将震荡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试图与市场趋势作对,只能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更不能因此得出中国话语权缺失的结论。
三、对大宗商品价格施加中国影响力的几点建议
要将“中国需求”,转化为“中国影响”,中国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增大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
1.做好“买”的文章。除了正常情况下的购买外,还要善于抓住国际市场行情相对低迷的时机,加大购买量,进行超常储备。而当国际市场价格出现暴涨后,再使用储备,适当减少购买,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抑市场的作用,挤压投机资本的“超额利润”,发挥中国买方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有一段时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总是在某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大量买进,反之,越是价格低迷,越是不进行采购。正是这种短视行为,加剧了国际市场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行为。
做好“买”的文章,要与外汇储备的适度实物化结合起来,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为有色金属、铁矿石、石油、橡胶等大宗商品的实物储备,通过高吸低抛,在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施加“中国影响”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差价收益。
2.促进大宗商品市场的充分发育。现代商品市场,应当包括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两个市场。在现货市场方面,比如铁矿石市场,还是要实行有效监管下的开放经营,包括贸易主体数量等,不要人为抬高门槛,仅让少数单位或企业垄断经营。
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大宗商品品种,比如有色金属、天然橡胶、大豆建立了期货市场,并开始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行情,今后还要择机在中国境内建立其他大宗商品期货市场。
3.支持中国金融机构的参与。要鼓励和支持中国金融机构,如开发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进来,包括市场分析预测、实际交易活动等。国家主权基金也要参与,比如前面提到的外汇储备部分实物化等。这是增大中国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力度的重要内容。
4.人民币汇率逐步实现自由浮动。一个国家商品市场与金融结合,彼此促进,需要本币汇率自由浮动,实现完全可兑换。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现在就要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