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缘何首指中国

www.jctrans.com 2009-2-20 15:57:00 上海商报

  就贸易保护还是开放问题,印度国内一直处于喋喋不休的争论中,而对中国贸易的“声声保护”,是印度对中国谨慎态度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17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涉及领域从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炭黑、瓷砖到亚麻织物...

  就贸易保护还是开放问题,印度国内一直处于喋喋不休的争论中,而对中国贸易的“声声保护”,是印度对中国谨慎态度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17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涉及领域从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炭黑、瓷砖到亚麻织物、轮胎等产品,涉案金额约15亿美元。

  与此同时,印度近期还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在1月23日,印度宣布在未来6个月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显然,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印度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首先把目标指向中国。其中的原因值得耐人寻味。

  从目前金融危机发展的背景和现实来看,由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事实,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摆脱危机影响,其中部分国家出现“买国货,限洋货”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以看到,贸易保护主义从发达国家开始已经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蔓延,近期呈现愈演愈烈的情况。印度出现的上述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一种使然。

  从印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把贸易保护首先指向中国,除了上述背景和原因以外,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背景和因素。首先,印度长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问题以及贸易开放和保护问题上,始终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应该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本国经济,为此主张应当实行对外开放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能使印度更加落后,尤其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反对引进外资和实行全方位的对外贸易。问题在于这种观点的争论不仅仅存在于学者和学术之间,更是存在与不同的政党、政治团体,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团体之间。由于印度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加上多种党派、团体,多种语言和宗教派系相互林立,这使得本来存在争议的问题更加复杂化,许多包括是否引进外资,是否进行开发区建设、是否进行对外贸易等战略问题往往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就不了了之。因此,人们会常常说,印度经济增长最大的问题就是被这种“七言八语”以及“只说不做”的社会政治运行机制制约和影响了其本应更高的增长效率。同样,在对外贸易问题上,过去十几年时间内,与其说是印度实行快速全球化并参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还不如说一直以来就是围绕贸易保护与贸易开放而进行无休止的争论的过程,这种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而且,特别是涉及在与中国的贸易问题上,印度“贸易保护”的声音从来都未停止过,最近以来的贸易保护措施,实际上也是这种声音的继续和强化。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为什么印度在对与中国的贸易问题上一直是“声声保护”?这里显然由于中印两国之间这种非常微妙的“国际关系”。长时期以来,由于中印在6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战争以及双方始终存在的边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尽管近几年两国提出发展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中印两国之间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理解和友谊,但是双边关系上仍然存在不够互信;特别是由于近几十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中美关系以及中俄关系等发生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和不确定,使得中印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双边关系,而是处在复杂的多边关系和博弈选择中。问题还在于,在中印双边关系中,面对中国的日益发展与和平崛起,印度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更加谨慎的态度,这使得双方从不互信变得更加互信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实际上,中印两国关系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中印关系,是世界稳定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印两国关系首先具有非常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全球意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印度独立后奉行严格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也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与印度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治理危机,而不是贸易保护,这样做只使危机更加恶化,问题更加复杂。中印双方需要在互信中发展,在发展中相互学习和共享经验。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印两国真正走向“龙象共舞”的时代,而不是“龙象共争”。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