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冷链物流 未来何去何从?

www.jctrans.com 2011-7-26 13:39:00 食品工业网

  作为一个战略家,市场的任何部分都拥有相同的价值。不论内地还是沿海,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唯一的区别是那些目标更容易达成。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不但要确定最容易达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制定可行性最强的计划。不论是模仿国外,还是原创自定,重要的是符合市场的需求。
  回到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整个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冷链公司,却鲜有优秀的领航者。在沿海城市,多得跟蚂蚁一样的冷链车耗费着汽油和制冷剂,却没有达到饱和的利用率。在科技方面,公司宁愿斥巨资购买国外的科技,却不考虑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为了微薄的利润大量裁员。

  作为一个战略家,市场的任何部分都拥有相同的价值。不论内地还是沿海,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唯一的区别是那些目标更容易达成。 

  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不但要确定最容易达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制定可行性最强的计划。不论是模仿国外,还是原创自定,重要的是符合市场的需求。 

  回到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整个行业充斥着大量的冷链公司,却鲜有优秀的领航者。中国市场有两个特色,就是“大抱团”和“买科技”。在沿海城市,多得跟蚂蚁一样的冷链车耗费着汽油和制冷剂,却没有达到饱和的利用率。在科技方面,公司宁愿斥巨资购买国外的科技,却不考虑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为了微薄的利润大量裁员。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源于企业战略和目标背于市场的恶性循环。 

  冷链物流总是跟国外的同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优缺。跟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资本不够雄厚。于是我们的冷链企业就想破脑袋去融资。跟欧美比较,我们的覆盖率不够。于是我们的冷链企业就大量增加设备数量。跟日韩比较我们的冷链科技不够尖端,于是我们的冷链企业就砸锅卖铁引进高端科技。 

  在我看来,跟国外同行的比较只能得出不同,而优缺是依靠分析市场特色而判定的。中国冷链的问题不在于行业覆盖率低,甚至不在于个体公司的资金短缺,更不在于设备科技的高端与否。真正的问题是对于市场的理解错误,对于目标的错误选择和企业战略的错误制定。 

  看看挤破头的城市市场,80%以上的冷链企业都把矛头对准一、二线城市。认准了农村的易腐产品到城市这条路。然后就是大量的资金、人员和设备的无限堆砌。导致冷链物流覆盖率低的并不是我们的冷链物流产能不够,而是我们放弃了倍数于城市的农村市场。导致冷链物流行业超级瓶颈的原因不是我们的资金不够,而是我们的每个企业都要在已经饱和的城市市场中分一杯羹。导致我们冷链成本过高的不是其他原因,正是花钱购买需要更少人员操作的高端技术,然后大量裁减现役员工,将还能使用的设备作废。 

  我们退一步,看看农村市场的另一番景象。作为农村到农村的运输线路,冷链物流几乎不涉及。在距离城市远处的那些地方,不要说冷库,甚至冷链运输车都鲜见。如此产生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农村之间易腐产品的日常交换,更影响到关系人生安全的药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 

  中国市场的特色为劳动力过剩并且相对廉价。虽然我们的高端技术不足,但使用二流技术和相应的操作人员也可以达到和高端技术相差无几的效果。对于市场是否饱和,农村仍然还有大片的空白未被开拓。而现在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根本不符合我们现行市场现状。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源于企业战略和目标背于市场的悲剧。 

  很多企业摒弃农村市场是因为想当然的认为农村收益微薄且机会稀少,更有甚者认为去农村就是等着亏本。他们殊不知自己浪费在引进国外技术的成本才是自己收益微薄的真正原因。其实在农村市场,并不需要什么顶尖的冷链物流科技,需要的只不过是冷链物流的覆盖。那些二线甚至三线的科技设备就可以满足冷链物流农村运作的需要。而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农村企业更可以减少花费在人力上的成本。在科技和人力的双重成本节约下,岂有不能盈利的道理? 

  对于那些奋斗在城市市场的冷链企业,那里的市场充满着冷链企业们自造的风口浪尖,稍不留神就会葬身海底,即使存活下来也只能跟随者那些可怜的生还者一起再造城市冷链市场的悬崖。 

  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一定会找到最容易达成的目标,并制定最具实践性计划。也许你很难想象一辆雪白冷链运输车奔跑在沙土飞扬的黄土高坡,但这才是企业的方向,市场的需求。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