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恒言】
脱贫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启示是,打破“穷人思维”,才能追求卓越。
傅子恒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以扶贫为研究方向的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引发各种层面的热烈反响。理论照进现实,带来的启发是多元的。
与以往相比,经济学诺奖近年被认为较多地授予与传统“主流经济学”之外的较为边缘的方向,这种趋势一方面折射出传统经济学理论领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创新被发现与挖掘(诺奖只授予经受过时间检验的重大理论创新),更多地反映出诺奖评审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取向。
今年诺奖授予的三位经济学家,在世界多地真实环境中对真实对象对照调查进行的“田野研究”及“政策对照实验”,从贫困者的日常生活中探寻导致贫穷的真正根源,对治理与摆脱贫困——无论政府决策还是个体出路,都可以提供认识与方法论方面的深刻启示。
脱贫纾困是一个全球性的、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议题。穷人为什么会穷?这里有社会条件等外部客观原因,也有贫困者个体自身的原因。外部条件是外部强加于个体的、客观给定的约束条件,个人能够改变的空间较小;而贫困者个体能够和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行为和认识。
对于获奖者理论揭示的贫困者个体存在的思维、观念与认识局限问题,也并不只局限于贫困人口自身,人们普遍在自己身上对照意识到同样的问题,这是今年诺奖尤其引发人们热切关注、引起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穷人(贫困者)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常犯的毛病”,这是人们对照“理论”而反观自身的一个看法。比如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享受,不顾及长远,没有计划,缺乏自控力,缺乏理性,虚荣,等等。这些所谓的“穷人思维”和心理思维缺陷,令许多人都觉得警醒和汗颜。所有这些缺陷的根结是人类“好逸恶劳”的通性,而贫穷是一个现象,由于贫困者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受的信息,才把这些人类共通的一些缺陷,汇集到贫穷这一个点上,这是两位获奖者合著的《Poor Economics》(贫困经济学,中文版亦有译为“贫穷的本质”)中提出的观点;而对抗它,不只应是贫困者,也同时应该是生存在社会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这使得作者对贫困的研究,使“扶贫”这一经济议题、社会议题,也扩展成为社会心理层面的议题,并且超越了贫困者群体本身,具备了普遍的人文关怀特质。这是从今年诺奖理论感受到的一个强烈的印象。
穷人为什么会穷?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反常的穷人现象:为什么穷人越努力越无法走出贫穷的怪圈?为什么穷人不喜欢教育,反而喜欢生孩子?为什么穷人喜欢昂贵低效的私立医院?为什么穷人沉溺于垃圾食品、赌博和游戏机?
这些问题都超越国界。
对这些问题,作者都给出了深刻的给人以丰富启迪的回答,也都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普遍共鸣。
比如公立医院与私人医院的问题,作者给出的原因是:私人医院注重营销,医生与医院常常会迎合患者希望得到安慰与关怀的心理,而收割利益,反观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作风官僚,甚至是腐败问题,医生只会把病人看成“带病的人”,较少从病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但公立医院诊疗较为规范,通常会从更科学的角度对病人谨慎施治,不会用“猛药”和滥用抗生素,这使得治疗难以达成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另一个层面影响病人的体验和感受。而贫困者由感受落实到对医院的选择行动,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教育、知识、认识和信息的有限与匮乏,使得他们缺乏理性、脱离科学,最终出现非理性的选择结果。这些观察都深刻切中问题本质,也折射出人的物质需求与心理关怀需求并存的基本事实,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深刻启发。
理解穷人为什么穷,也等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我们为什么平庸。
而治理与摆脱贫穷,需要从外部环境方面着手阻断贫困循环,同时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打破“穷人思维”的惯性。这里涉及外部力量的发挥,更涉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而脱贫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启示是,打破“穷人思维”,才能追求卓越。
(作者系资深证券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