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之初,不少外国专家都认为,物流业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受冲击最大行业之一。三年过去了,如何评价?
要衡量入世后,外资进入对物流业的影响度,主要看两大指标,一是对中国物流业是推动还是制约;二是是否对中国物流业形成垄断,使中国物流企业受兼并、倒闭,人员大量失业,还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共赢的格局。我认为入世三年外资的进入,没有对中国物流业形成制约或形成垄断,而是一种推动,是一种共赢。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加入WTO三年来,外资的进入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正如中远物流总经理叶伟龙、宅急送总裁陈平所表述的那样,我们不怕外资物流进入,不怕与外资物流企业合作,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竞争,追求的是共赢。
我们需要对入世三年来的中国物流作一个评价。
一、入世三年来中国物流业发展快于经济增长
我想列出一组数字,来说明这一问题:
年
|
国内生产总值%
|
社会物流货物总值(万亿)
|
社会物流总成本(万亿)
|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
|
社会物流增加值(亿元)
|
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亿元)
|
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
|
2001
|
7.5
|
19.5
同比增长14%
|
2.03
同比增长6.7%
|
21.1
|
6634
同比增长3.9%
|
400
|
1:2.03
|
2002
|
8.3
|
23.3
同比增长19.6%
|
2.2
同比增长8.4%
|
21.5
|
7133
同比增长7.5%
|
600
|
1:2.27
|
2003
|
9.1
|
29.6
同比增长27.5%
|
2.5
同比增长13.6%
|
21.4
|
7880
同比增长10.5%
|
800
|
1:2.5
|
2004年1-9月
|
9.5
|
24.2
同比增长31.1%
|
1.86
同比增长16.8%
|
21.6
|
5875
同比增长9.4%
|
|
|
注: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为预测数
从这一组数字说明:
第一,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大幅度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带动了物流总需求的扩张。但由于中国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品在货物总额中2001年占84.1%,2002年占84.6%,2003年占84.5%,2004年1-9月占82%。进口货物也大部分与重化工有关。今年1-9月货运总量为16亿吨,同比增长9%,但其中煤炭、石油、焦碳、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水泥等大宗基础原材料的货运量达11.7亿吨,增长12.5%,而同期这些货物的总资源高达28亿吨,使物流不畅,在途时间延长,压港压库严重,降低了物流效率,提高了物流成本。
第二,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三年来稳定在21.5%左右,小幅波动,比1991年的24%下降了三个百分点。反映入世的三年,中国的经济运行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式的,运行质量与效率不高,特别是受到运输能力供应不足影响,使运输成本明显上升。
第三,社会物流增加值与经济同步增长,稳定在9-10%,社会物流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因素。
第四,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增加,其营业额成倍增长。根据美国美世顾问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2001年真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营业额为400亿人民币,但以每30%的速度上升,据测算,2002年已接近600亿,2003年接近800亿,2004年将超过1000亿。反映工业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明显增加,有60%左右的企业选择部分或大部分物流外包。
二、入世三年来中国物流业呈现十大变化
第一,从教授们宣传物流到物流企业家主导物流,物流产业雏型已经形成,并得到社会的公认
物流业作为一个复合型服务产业,既有物流供方,又有物流需方;既有物流企业,又有企业物流;既有物流主体,又有物流客体,还有物流载体;既有物流硬件;又有物流软件;既有国内物流,又有国际物流;既有物流节点,又有物流网络等等。物流业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产业形成最有标志性的东西,一是发改委决定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二是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决定建立社会物流业国家统计制度;三是国家标准委将在明年推行物流企业分类标准。
第二,工业与商贸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始打破,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已成为一大趋势,特别是物流业务的外包
根据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等单位进行的《第5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数据表明,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的占18%,部分外包的占55%,选择部分外包的企业比2003年高出11个百分点,比2002年高出19个百分点。商贸企业选择全部或部分物流外包的占27%。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的调查,在制造业中,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57%,在商贸企业中选择全部与部分外包的占38%。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工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发展极不均衡,东部地区第三方物流需求的释放快于中部、西部,连锁超市、家电、汽车、石化、电力、日化、医药、烟草等行业的物流需求释放快于其它行业。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与股份制企业的物流需求大于国有独资企业与民营企业。
第三,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行业
由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与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组成的物流企业集群形成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行业,从所有制性质区分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民营企业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的已有八个方面军:物流企业、工业与商贸企业、物流设备与设施提供商、IT企业与咨询公司、物流教育与研究部门、物流地产投资商、金融与保险业、物流仲裁机构,八路大军在物流领域各显其能,形成了一种非常可喜的局面。这里我要专门提一下物流仲裁。2004年2月1日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已专门成立物流争议解决中心,第一批物流仲裁员有34名。
第三方物流企业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必然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客户是多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物流提供商最终将成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业的发展在全国造就了中远物流、中外运、中储、中海物流、中邮物流、海尔物流、宝供物流、招商局物流、南方物流、中铁物流、宅急送、安吉天地、华宇物流、嘉里物流等上百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与叶伟龙、洪水坤、李雄、刘武、王树生、王振华、陈平、官金仙、茅士家、范棣、梁海山等几十位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家,正是这些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家成了中国物流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四,物流市场初步形成,开始从无序走向有序
要形成完善的物流市场有三大条件,一是进入物流市场的主体到位。这个主体既包括企业,也包含个人,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军队,主体必须到位,更不能错位。二是所有的物流资源市场化,即任何物流公司都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信息平台、配送加工、包装、装卸以及人力资源。三是有一套物流市场运作的法律、法规、游戏规划以及市场中介组织。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年来物流市场虽不完善、不成熟,还比较混乱,市场化程度不高,但已初步形成,无序的状况有所改善,有些管理条例已经或正在出台,正向有序发展,但要走的路的确还很长。
第五,政府推动力度明显加大,逐步形成合力
入世三年来,政府对物流推动力度加大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2001年与2004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既表明中国政府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又出台了有关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商务部、交通部等部门发出了有关物流业的改革措施或管理办法。二是为了克服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物流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成。由发改委欧新黔副主任任召集人。其职能是:全面掌握全国现代物流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协调涉及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战略和规划;统筹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有关问题,促进部门协调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现代物流工作。三是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目前省级与地市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划已超过50个,有的已开始实施。
第六,外资物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中外物流企业共赢的局面
中国入世前后,国外著名咨询公司如麦肯锡、摩根·斯坦利、埃森哲、美世顾问等都对中国物流市场进行前期侦察,他们的共同结论是:
①中国物流市场很大,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物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10年内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0%。
②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模式落后、运作观念落后、人才短缺、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是基本特征。
③外国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抢滩战略,以其规模、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人才优势,抢占中国物流市场,但他们告诫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必须实行本土化战略,先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克服自身的劣势。在中国搞物流要有长期战略眼光,不可能短期就取得高效益。
那么,三年来形势如何?我认为有三大特点:
①涉及物流业的八大主体业务先后进入。
一是成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物流企业,推进全国布局;二是进入中国国际货邮运输业务,特别是快递业;三是进入中国港口物流,已有近百家航运公司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班;四是进入物流装备与设施生产与供应领域;五是进入中国物流人才培训市场;六是进入物流信息平台软件市场,开展物流咨询;七是进入物流地产投资领域,包括物流园区投资,配送中心开发,物流节点,特别是港口建设投资等等;八是进入物流展览业,最明显的是德国汉诺威与慕尼黑,已抢占中国物流展览半壁江山。
②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物流市场大投入、做大手笔。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有跨国物流公司,也有中小物流公司,但跨国物流公司,特别是世界排名前20名的公司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比如荷兰天地(TNT)到2010年在华分支机构将从目前的25家增至100家,为中国1000个城市提供物流、快递和直邮服务,员工增至3万人,仓库面积增至325万平方米,将组建拥有2500辆车的运输车队。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德国邮政(DHL)、丹麦马士基(Moeller)、美国总统轮船(APL)、日本日通(NIPPON EXPRESS)、英国英运(EXEL)、新加坡海皇(NOL)等等,都在中国有大动作。世界著名的物流装备生产厂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如德国西门子、林德,日本丰田产业、大宇重工,瑞典沃尔沃,美国巴特勒等等。中国香港特区利用CEPA的实施,物流企业纷纷赴内地发展,目前已在上海申报的独资物流企业有60家,28家已获商务部批准。
③三年时间的中外合资合作,已初步克服“水土不服”症,外资将向控股、独资方向发展。我过去讲过,外方与中方合资,股份不超过50%,是出于无奈,也是为了考虑本身的长远利益。但“结婚”是为了条件成熟时“离婚”,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那么,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认为利大于弊。利在三个方面:
①外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中国传统物流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打破了原有格局,去寻求新的变局,加速了中国现代物流业的诞生。
②跨国物流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运作模式、管理规范、技术保障与优秀人才,以及大量资金,加快了中国物流业的改造、重组与升级。
③外资的进入,推进了物流的市场化进程,加速了物流市场的形成。
弊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①外资的进入,占领了一部分中国物流市场,蛋糕被切走了一块。由于外资在许多方面占有优势,加上有些地方的超国民待遇,所以实际上变成了一种不平等竞争。
②用高薪与中国物流企业争夺稀缺的物流人才,对民族物流企业造成压力。
外资的进入并未对中国物流企业造成威胁,而是公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得到共同发展。大家有不同的市场定位,虽有竞争,或有缺兵相接,但都各自在干各自的市场,都在发展。
第七,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短缺有所缓解
2001年,我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学历教育、证书教育与岗位培训三个层次。为此已召开四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目前大专院校已设有97个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超过6000人。物流专业已分布到高职高专、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劳动部支持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在全国开展物流师、高级物流师、助理物流师的证书教育与资质认证,已在全国25个省市设置了125个培训点与25个考试中心,到2004年底大约有12000人获得证书。三年来,通过各种物流培训班,使近10万人得到短期培训。
第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稳步推进
2003年8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信息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委员会通力合作,已完成《物流标准化体系表》,提出了急需制订与修订的物流标准400多项。根据物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物流企业分类与企业资质评价标准》已开始在上海、浙江、广东试点,明年将正式颁布施行,物流企业成本标准、配送中心标准、托盘标准、RFID标准等都在加紧讨论,明年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修订。
入世三年来,物流的信息化快步推进,出现了一批物流软件提供商,如北京用友、上海博科资讯、北京富士通、广州亿康、招商迪辰、中软冠群、汇杰国际、甲骨文软件、北大方正、新加坡电脑、上海亿马等等,也出现了上百个有示范效应的物流信息化案例。虽然物流的信息化不像预料的推进那么快,但与前三年比较已迈进一大步。
第九,物流理论研究与知识普及取得丰硕成果
虽然我曾讲过,中国的物流理论落后于物流实践,但物流的理论研究确确实实向前推进了,有的接近世界前沿。到2004年底,全国已有物流、采购、供应链研究机构超过30个,入世三年来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得奖的论文有200多篇,出版的物流系列教材已超过30套,各种物流学术著作与普及读本已超过上百种。全国有一百多家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了物流的新闻报导与知识传播。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国际商报》、《中国交通报》、《物资信息报》、《中国商报》、《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时代》、《物流世界》《环球供应链》、《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报刊。也要感谢许多省市的报纸杂志以及地方电视台对物流发展的支持。《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亚洲物流设备与运输展》、《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物流企业年会》、《中国企业采购国际论坛》等都成了全国著名品牌。
第十,出现了推动中国物流发展与创新的亮点
入世三年来,出现的亮点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①物流园区
三年来,中国各城市规划了几百个物流园区,小的几百亩地,大的十几个平方公里。可以区分为港区物流园与基地物流园,也可以区分为综合性物流园区与专业性物流园。物流园区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功能概念。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引起了极大争论,国务院决定与其它园区一样列入整顿范围。但这并不表示国家反对搞物流园区,而是要科学的规划与发展物流园区,不要一哄而上,不要变相变成房地产开发,不要不按需求贪大求洋,一定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但物流园区可以肯定,必然是中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②区港联动
纵观世界港口城市发展,都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的功能加以配套,如香港、新加坡、鹿特丹和釜山都是如此。把港口经济与以提供关税和优惠待遇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在发展中彼此依存、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形成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同意《上海外商桥保税区港区联动试点方案》,12月21日,外商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启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是指通过设立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以进一步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从而有力的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区港联动是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成功模式。国务院决定扩大到大连、青岛、宁波、天津、深圳、广州等6大港口,这必然是港口物流一个新亮点。
③“物流银行”——仓单质押
为了解决货物在物流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银行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作为对物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持。这项业务实际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手合作,目前仓单质押已从进库静态货物扩展到运输过程中的流动货物。异地质押、多点质押、买方信贷质押等模式被普遍采用,但必须有仓储型物流公司作中介,这既解决了经销商、物流商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了长期解决不了的资金互相拖欠的问题。据中国储运总公司统计,2003年总公司所属20家企业开展仓单质押的授信额度为23亿,2004年将突破40亿。
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条形码技术作为供应链管理技术,在提高商品流通率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RFID的出现将最终替代条形码,成为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识别技术的主流,RFI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数据仓库应用软件,扫描器(即阅读器),感应器(如标签)。每个RFID标签,含有电子产品代码(EPCS)信息,用以接受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RFID标签被贴在运送的货箱、托盘和集装箱上,通过射频信号与阅读器传递信息。配送中心只要在解读器的电磁波覆盖范围内,数据信息就会被捕捉,接受并通过(SCE)安全认证的方案解码。RFID 的应用,可以加大商品的流动周转速度,降低库存。RFID技术由于美国国防部采购与沃尔码采购中的强制执行而推波助澜。RFID技术必然对物流运作产生巨大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价格原因,在中国不可能很快推进,但必须起步。
⑤物流地产
与商业地产一样,入世三年来,物流地产开始出现。物流地产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投资商专门投资开发物流设施,比如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等,物流地产商开发以后一般不自营物流,而是出租给物流公司运作。物流园区以及物流节点建设,也使物流地产扩展了发展空间。物流地产商目前既有国外投资商,也有国内投资商,他们的优势是有资金,另外熟悉供应链。
⑥多式联运
中国的社会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偏高,2004年估计要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57%。运输的低效率高成本原因很多,有道路的问题,有运输工具的问题,有信息化水平问题,有管理体制问题,有运作模式问题,有组织化程度问题,有人才问题等等。除了大家呼吁建立大运输管理体制外,多式联运与发展集装箱、厢式半挂车运输是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就是突破了这一环节,使物流效率大大提高,物流费用大大降低。2003年与2004年中国工程院开展的“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研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公路货运现代化及装备发展方面研究”都把多式联运提到了战略高度。
三、入世后过渡期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入世后,在物流领域完全实现了承诺,有的提前了承诺期,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后过渡期内,中国物流将会出现什么趋势呢?
(一)中国物流业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可以预测,未来10-20年,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必然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未来20年,中国在社会稳定前提下,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体制转轨将全面完成。②GDP以年均6-8%的速度上升,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走向3000美元。④工业化将完成。⑤城市化率达到50%。与此同时,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将下降到15%以下。
物流市场细分是入世三年来一个突出的变化,后过渡期将进一步细分,比如港口物流、汽车物流、超市物流、医药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邮政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石化物流、家电物流、日化物流、书刊物流等等,与此相适应,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物流公司,他们的功能定位非常严格、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或参加别人的供应链,建立战略伙伴的共赢关系。
城市物流与区域物流将越来越重要。世界上所有物流都以城市为中心,但并不是所有城市的物流是一样的,一个城市物流的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与交通地位相适应。从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从南到北,香港、广州、深圳、上海、宁波、武汉、重庆、成都、兰州、青岛、天津、北京、沈阳、大连、西安、台湾等地都是中国物流重镇。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呈区域型发展态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已形成城市集群、产业集群、港口集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但中国中西部是资源基地,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都在崛起,物流业将与此相适应。
(二)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自律开始进入协调发展。政府将创造环境,鼓励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政府的职能转变,也有利于行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特别是行业规划、行业统计、市场分析、人员培训、标准制订、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入WTO后过渡期,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把一部分应该交给行业协会的职能交给协会,交得越快越彻底越好,但谁都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物流企业将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为客户个性化多功能增值服务将成为主流。
2005年将是贯彻落实九部委《关于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一年,是更加开放、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加理性的一年。全国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将在2005年“五一”以前召开全国物流发展工作会议,必将对中国物流发展有一个更大的推动。
(三)国有、民营、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三分天下。经过入世三年的竞争、发展、磨合,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物流企业都在市场上定了位,各有自己的客户,各有自己的地盘,但由于中国传统制造业物流业务外放比较滞后,蛋糕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很大,这必然加剧这三股势力之间以及三股势力内部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现出重组兼并,出现重新洗牌,外资物流企业的内功要高于内资物流企业,暴风雨没有,但风浪是必然有的,内资物流企业要有所准备,充分应对,当然这种局面不可能很快到来,三分天下的格局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四)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逐步增大。物流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的推进,将使中国物流业走出初级阶段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靠拢。中国必将出现10多个民族物流航母,走向国际,但估计要有10年的准备期与发展期。
(五)物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供应链理论指导,更依赖于高科技支撑,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供应链管理。什么是供应链?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我们可以从美国物流协会的更名来说明,1963年,协会名字叫“美国实物配送协会”,1985年更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5年将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物流管理成了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管理的集成。21世纪,将进入电子商务与供应链时代。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将对物流的发展产业巨大的影响,物流产业只有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中国虽然无法与美国相比,但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已经产生。并将引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对制造业的调查,企业老总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占48%,名列第一,说明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已开始被经营管理层所接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认为,跨国企业已从采购战略、物流战略进入供应链战略,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希望能得到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上面论述了三个问题,是从事物的本质去讲的,是从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全局去讲的。其实,中国的物流业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看来,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东倒西歪。的确问题可以列一大堆,矛盾可以列一大堆。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才能更好前进。但我们总不能老看着这些问题,唉声叹气,无所作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勇气,需要创新,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奋不顾身地去踩出一条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