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关区约10万票进出口货物采用“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模式通关,山东省内3500余家进出口企业从中受益,13个内陆地市的企业年进出口报关单增长迅猛,已经达到30余万票。“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所带来的方便和实惠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赞不绝口,山东全省范围内区域通关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2个点与20个点之间互动
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龙头,黄岛和大港两个口岸现场的进出口业务量占到了全省的7成以上。如何将青岛的黄岛和大港口岸通关现场延伸到省内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东西部经济整体联动是青岛海关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今年6月5日,青岛海关辖区的黄岛和大港海关与其他20个隶属海关之间全面启用“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改革措施,对从黄岛、大港两口岸进出口的货物,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便于业务开展的任一现场办理通关手续,口岸海关实施验放。此项改革覆盖了青岛关区除空运、邮运、特殊区域现场外的所有隶属海关,进一步扩大了企业通关空间。
“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突破了海关监管的地域限制,允许省内企业就近在属地报关,经属地海关审核通过后自行选择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提、运货物。为使省内进出口企业能够了解、接受这一新的改革举措,青岛海关年初即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前进行了流程设定、方案起草、规程制定等工作,对辖区企业口岸通关情况全面摸底,分阶段制订推介计划。由于推广措施得力,滨州、济宁、聊城、临沂、枣庄、潍坊等地区90%以上的进出口企业采用这一模式通关,有的地区比例甚至高达98%。
周到服务保通关
众多的企业选择了“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意味通关环节的方便、快捷和实惠,但对海关来说,更多的则是意味着压力、责任和付出。青岛海关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出实招确保兑现各项通关便利。
在通关现场设立“多点报关窗口”,减少作业环节;实行“5+2”工作制,为企业提供全天候通关环境;安排专人负责删改单、联系配合、应急保障等事务,确保企业通关顺畅。
他们对各隶属海关业务量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监控和现场调研,及时调整业务现场窗口设置、人员配置和办公用房及技术设备等配套设施,先后调整人员3批次、近30人,为改革推广提供保障。
强化应急保障,建立海关与港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港务、场站部门解决企业电子放行应急问题;建立口岸海关与申报地海关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就运行中出现的查验、物流监控、通关应急等问题进行协调、沟通,有效降低改革磨合对企业通关的影响。他们还开发统一信息平台,处理属地和口岸海关查验、验估、物流监控等信息传递及后续管理,避免了海关间在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
青岛海关未雨绸缪,每一项措施都是针对进出口企业在采用新的通关模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或出现的问题而量身打造,确保了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让企业得到了不打任何折扣的通关便利。
省心省力 实现双赢
“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改革推出至今5个月,社会各届反响热烈,呈现出关企双赢的可喜局面。据了解,此举减少了省内企业因往返属地与口岸产生的大量交通、运输、仓储费用,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内陆企业也可以实现当天申报,即时放行,通关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甚至半天。尝到了甜头的进出口企业普遍反映,“报关费用减少了,通关速度加快了,企业竞争力增强了。”
淄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曾对改革前后作过一个对比:“多点报关,口岸验放”与无纸通关模式配套使用,一票出口货物只要5分钟就完成了从申报到放行的全过程,是原来用时的1/20。诸城服装针织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李经理算了一笔帐:以前报一次关要跑黄岛、青岛,光来回的路费、生活费就至少要200多元,还要搭上一整天的时间,而现在属地报关了,报关之外的各种费用是0,该公司每年5000票单子,仅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100万。
改革对地方经济和海关事业发展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山东内陆地区企业的货物通关、纳税手续的属地办理,带动了当地报关、报检、物流业等相关业务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增长点。对海关而言,改革使内陆隶属海关进出口报关单量比改革前增长了近6倍,其中滨州、临沂海关分别增长17倍和20倍,大大增强了内陆海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分流了口岸海关约15%的报关单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关业务发展不平衡,各业务现场忙闲不均的问题。
据悉,青岛海关在成功运行黄岛、大港与20个隶属海关间“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于今年7月17日启动黄岛-大港之间“互为口岸,两地报关”改革,企业在黄岛、大港口岸进出口货物,可以自主选择两地海关就近申报,口岸海关实施验放;10月份启动日照口岸与临沂、淄博间的“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改革,企业通关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目前青岛海关还在积极探索空运现场、邮运现场与其他现场之间的“多点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改革,预计在年底前后选择急需的企业或地区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