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循环经济学》一书作者、水利部原水资源司副局长吴季松教授,对近年来长江上的“建桥热”表示质疑。对吴教授的其他意见我都赞成,但对其中一点却百思不得其解。吴教授在分析长江两岸建桥过多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第一是影响航运。长江沿岸建有数十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但受桥梁高度影响,这些码头投产后基本无大型外轮靠泊。一些对外轮开放的港口绝大部分时间闲置,严重影响外贸往来。
我完全相信吴教授的说法,因为前两年我已看到过更具体的报道,称国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城陵矶、重庆等港口建成的数十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码头,由于巨轮无法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而基本闲置。2002年,到达南京市以上港口的船舶占长江船舶总数的4%,载货量仅为1.4%.
有关专家还进一步分析原因:航行日本的船大多在5000吨以上,航行东南亚的大多在7000吨以上,航行欧美的更是上万吨。然而,南京长江大桥因净空高度仅为24米,丰水期只能通过3000吨级船舶。
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于1968年12月底,也就是说,武汉以上的长江航道能通多少吨位的船舶,从1957年10月起已经限定;南京以上长江航道能通多少吨位的船舶,自1969年起就必须服从南京长江大桥净空24米的大限。
但据我所知,那些投资数十亿元的数十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基本上都兴建于1968年以后,而且不仅建在南京以上,还建在武汉以上。难道建码头时一点不考虑南京长江大桥净空的限制吗?难道建码头时就准备国家有朝一日会拆除南京长江大桥,或改建升高吗?再说,这些码头并非一年内建成的,难道不了解一下已建码头的实际效益?特别是在一座座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样净空的大桥陆续建成时,为什么有些地方还在建如此吨位的码头呢?
再说,要真是外贸运输有需求的话,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在丰水期还能通3000吨级船舶,常水和枯水期能通的吨位自然更大,何至于大多数码头基本闲置?如果国家的建设的确是按需求规划的话,那么在这些码头闲置的同时,肯定会出现南京以下长江段或沿海码头货物积压或供不应求的现象,可是这些年来似乎没有出现,倒是看到过有些沿海码头吃不饱、相互争货源的报道。
我还想到,那些码头有的已建了二三十年,难道只有坐等南京长江大桥拆除一条路可走吗?既然南京长江大桥不会拆,而且越来越多的大桥已建成或在建,为什么不能想其他办法?5000吨级的码头难道不能用于吨位稍小的船舶吗?实际上,不仅是大吨位的货轮,就是吨位更小的客轮运输也在萎缩或停顿,这恐怕不能怪南京长江大桥净空太低吧!
记得改革开放不久,就有专家学者考察过欧洲的莱茵河航运,并与长江航运作过比较。我们当然希望长江能像莱茵河那样,成为中国的黄金水道,那就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主管部门实事求是,找出真正的障碍,然后才有加以克服的可能。(葛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