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效应
羊城新八景,城市大客厅
1957年,当第一届广交会举办之时,广州似乎并没有做好接纳八方来客的准备,交易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被称作“外贸工程”的城市建设开始一步步改变着广州的面貌,1961年10月,在交易会的对面,新建成当时规模的羊城宾馆,也就是现在的东方宾馆;1968年4月,距离交易会的起义路陈列馆不远,建成当时全国最高的广州宾馆,随后又建成流花宾馆、白云宾馆等几家大型的宾馆。
除了酒店,还有友谊剧院的扩建工程,以及国际电信大楼、广州民航售票大楼、广州火车站等的建设,都紧紧围绕交易会展开。
1980年,与香港合资的中国大酒店紧邻东方宾馆建成,香港深得交易会之利,因此这家酒店也格外看重交易会带来的商机,今天看来酒店是建在地势较高的一处山岗上,据说这个小山岗叫象岗山,为了能够离交易会更近,酒店建设之时削掉半边山,向着交易会打开大门。
1985年,广交会大院内20几幢建筑与它邻近的70年代陆续建成的现代建筑群一起,被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称。
二十年后的今天,城市的中心已经不断地变化,但这一带的建筑仍旧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显示出这个城市最核心的品质。
全息广州
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城市
岭南一地,早期的文人墨客少之又少,文学史上有点名声的读书人,大概也只能点到唐朝的张九龄,还是个曲江人——快要出广东了。中原或者江南人善意地分析此中原因,一般都认为众多岭南子弟缺乏埋头苦读的劲头,是广东商业气息太浓所致。
商业,的确可以看成是广州的一种地域色彩非常浓厚的文化传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最早与商业结缘;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地对外贸易经商,才有十三行的辉煌;1949年之后,在几乎与西方国家绝缘的状态下,广交会成为中国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乃至政治沟通的唯一渠道与最大口岸。当然,广交会能在几十年间在中国占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大的因素是毗邻港澳的优势,但细想之下,未必不是广州这一城市的历史文化使然——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还不如理解成城市发展的必然。
去了一趟广州,回来就烫了一头卷发,穿了条喇叭裤或者牛仔裤、提个录音机回到北方的小县城里招摇过市。贾樟柯的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让七十年代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记忆。事实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起飞,广交会实现了真正的万商云集,其盛大场面客观上对全国产生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中国人几十年都未有大改变的生活方式、审美概念、流行思潮等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偏居南方的广州让文化中原地带刮目相看。正是从广交会开始,粤菜从此风靡全国,粤语流行歌曲从此唱遍大街小巷的有井水处。
有位老广州人告诉我,要真正了解广州,不如去看一看市区内星罗棋布的各种批发市场——广州的热闹与嘈杂,广州的活力与动力,广州的文化与味道,就体现在这些个不起眼的集市之中。以我的观察,广交会几十年的盛况空前,正是集中投射于这种深厚商业文化底蕴的一页历史。